第十六章多才多藝(2 / 3)

講完了弓,孟子接著講箭。箭又叫矢,多用竹木做的,它的下部裝有雕毛,末端有冒,搭在弦上。箭頭又叫鏃,有銅質、鐵質之分。鏃的形狀不一,有翼式、棱式、扁平式和矛式等,鋒利為好。箭分鏃矢,殺矢、兵矢、田矢、弗矢等。簡槁前弱則箭垂而偏低,箭槁後弱則易調頭回飛,箭槁中弱則紆而不直,箭槁中強則飄忽不定。箭羽太豐則箭行遲緩,箭羽太少則會快速落下。所以,選擇箭以其形狀自然圓潤為上,同圓的以重為好,同重的以節結疏鬆的為好,同節的以板栗色為好。

接著孟子講了練基本功時,雙腿要叉開,一前一後地立定,上箭拉弦,弓如滿月,全身一動不動地瞄準。說著孟子親自示範起來,齊宣王以為這樣對年事已高的孟子來說太不適宜,就上前勸阻,結果,他看到孟子麵色平靜,泰然自如。齊宣王這才感歎夫子不僅是文治了得,武功也卓絕啊。接著孟子慢慢地說:“引弓滿的,引而不發,一直練到靶心‘其近在鼻,其大如盤’時,才能練習射箭。這是學習射箭的必經之途。”

和孟子接觸這麼長的時間,齊宣王對他還是不甚了解。他提倡仁政,反對戰爭。既然如此,沒有戰爭,習武又有何用呢?那孟子為何又精通射藝。這個孟夫子啊,從來是天意高難測,而聖人之心何償不如是呢?也許,對凡夫俗子來說,我們看到的隻是孟子的一個側麵,孰不知,他是多麵的啊。

時隔不久,齊宣王再次召見孟子。

因為,為了結交齊國共同對付強秦,楚國派使者進獻了一柄寶劍。楚國的使者說,這把寶劍叫幹將。它是有來曆的,據說是春秋時吳人幹將與他的妻子莫邪共同鑄造的。他們當時鑄造了兩把,一個叫幹將,一個叫莫邪,都獻給吳王闔閭。幹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是吳國鎮國之寶。後來吳被越滅,這兩把劍也就落到了越王勾踐的手中。後來越又被楚打敗,這兩把劍又為楚國所獲,被當作他們的傳世之寶。楚使對齊宣王說:“夷秦崛起於西方,凱覦東方諸國,虎視眈眈。為了聯合抗秦,楚國特將雄劍幹將獻給大王,將雌劍莫邪留在了國內,以示誠意。”

楚國使者離開後,齊宣王將此劍向滿朝文武展示,想借此炫耀齊的強大,同是也想讓人幫他看看這把劍的真假。但是這些大臣們沒有一個人能識出此劍的真假來,此時齊宣王又想到了見多識廣的孟子。

孟子接到劍後,反複相看,最後認為這是一把魚腸劍而不是幹將。但他並沒有立即說出來。如果他說出真相,恐怕會挑起齊楚兩國的禍端,這樣勢必讓百姓受難。如果隱瞞實情,楚國還以為齊國無人,竟然真假莫辨,這樣也是不好的。但自己既然在齊國,還是要忠於齊國。隻要做好宣王的思想工作就好了,於是他問:“陛下是想聽真話還是假話呢?”

“當然是真話。”

“既然如此,陛下必須依臣兩件事,否則臣還是不會說出來的。”

“哪兩件?”

“一是要冷靜對待,不得動怒。二是怎麼樣對待楚國,要聽臣的諫議。”說完這話後,孟子才說:“這是魚腸劍,並不幹將,楚國在欺騙我們。”

聽完孟子的話後,齊宣王並沒有動怒,而是問他此言有何根據。

孟子就開始給他講天下的名劍,並以此來辨別這把劍的真假。他告訴宣王,吳王闔閭命幹將鑄劍,鐵汁流不出來。當莫邪問幹將該怎麼做時,幹將說:從前先師歐治子鑄劍時,曾以女人配爐神。莫邪聽說後就投身到爐中去了。鐵汁流出來了,結果鑄成幹將、莫邪兩劍。幹將隻將雄劍幹將獻給了吳王,將雌劍藏了起來。雌劍因為思念雄劍,常發出悲聲。所以,要辨幹將、莫邪一要看劍鋒,若有斑痕,那是雄雌相思之淚;再彈劍體,其聲低沉悲咽,那是雌雄因思念而哭泣。而這把劍既沒有斑痕,聲音又清揚,怎麼會是幹將呢?而且,楚國並沒有侵入越國,這兩把劍又怎麼會到楚人之手呢?接著孟子從《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當中找到理論依據,說有這把劍是當年越王所得的魚腸劍。而且通過看劍上麵是否有紋理蟠曲像魚腸就會明白了。齊宣王依照孟子的說法,果然看出一些如魚腸的紋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