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多才多藝(3 / 3)

他雖然震怒,但因為孟子有言在先,也不便發作了。隻是對孟了又多了幾句敬重。

公元317年夏秋之間,齊國一部分地區遇到了史上罕見的洪災。百姓受災慘重,事後齊宣王采取一係列仁義的措施幫助災民,經過三個月的奮戰,才算基本穩定下來了。麵對著這次洪災造成的滔天大罪,齊宣王內心十分惶恐不安,也感到十分後悔。因為有這次洪水之前,孟子曾進宮說過今年會有洪災,建議齊王號召人民作好準備。但齊宣王聽後並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采取措施,結果造成了現在的損失。

所以在災後的一天,他來問孟子,他是怎麼知道今年會有洪災的,難道是有神靈相助嗎?

孟子說自己並沒有神靈相助,而是根據自然規律推測的。孟子說,天下的事都要求其所以然,而做到這點,就要順應自然之理。他說齊國持續五年幹旱,而今年春天風又特別大,飛沙走石,這就是秋季多雨的前兆。根據水滿而溢、月圓而缺的道理,旱到什麼程度,就會澇到什麼程度,所謂春風秋雨也。

救災之後的一天,王驩從蓋邑匆匆而來。他對齊宣王說蓋邑災後社會混亂,民怨叢生。他想請孟子去幫他治此地。既然孟子一直宣揚他的仁政思想,蓋邑也許是個好的試點。齊宣王覺得王驩說得很有道理,就欣然應允。

施行仁政,是孟子一生為之奔波的理想。到了垂暮之年,有了這樣一個機會,他還是很想一試的。雖然,孟子對王驩本人沒有好感,在齊國多年,他對此人多少有些了解,看出此人並非君子之輩。但他還是放棄了個人私見,率領弟子帶著理想與熱情奔往蓋邑了。

為了歡迎孟子師徒的到來,王驩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宴會招待。但在來蓋邑的過程中,孟子沿途所見盡是災荒、饑民、餓殍,而蓋邑的公署卻顯得富麗堂皇,現在王驩還設什麼女樂款待,這些讓孟子一來此地就心有顧慮。

所以孟子來後並沒急於施行仁政,而是帶領弟子實地考察民風民情,在萬章、公孫醜等弟子的陪同下,他本人整日奔波在蓋邑的村村寨寨。

蓋邑的實際情形是怎麼樣的呢?這裏吏治腐敗、貪弊成風,官員當中很少有知禮儀廉恥者,而自己要施行仁政首先得這些人品行高尚、沒有私心並大力配合才行得通啊。看了官員,再看看當地的百姓,他們麵黃肌瘦、形容憔悴、精神不振,一個個不堪重負的樣子。

通過近兩個月的考察,孟子認識到,要施行仁政必須自上而下的進行,國君要有堅定的決心,明朗的態度;塚宰要堅決支持,熱情協助;群臣要意見一致,竭力配合。惟如此,才能上下同心,才能讓仁政落到實處。但孟子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齊宣王還是王驩本人,都隻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讓他來此的。尤其是王驩,他本人的哪裏是想施行仁政,分明是想卸掉包袱,是想看孟子怎麼收拾這種亂攤子。倘若自己行仁政有成效了,他就可以貪為己功,自己隻是充當了他的進階之梯而已。倘若自己行仁政失敗了,他就會將罪責推到自己頭上,從而用事實否定仁政思想,否定儒家學說。想到此,孟子終於明白了,不禁打了個寒顫。

孟子曾勸過戴盈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那麼自己又怎麼會久待於蓋呢。於是他當機立斷,命令弟子收拾行裝,回到臨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