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辭卿欲歸
公元前316年,燕國發生了政變。燕王噲沒有將王位傳給太子平,而是禪讓給了相國子之。此後燕王噲北麵稱臣,出居別宮。
齊宣王支持太子平。公元前314年,太子平在齊宣王的支持下聚眾起義,想奪回政權。但在關鍵時刻,他被內部的人反戈一擊,政變以太子平出奔韓國而告終。燕國自此陷入了內亂之中。子之用高壓逼迫一切異已者,弄得整個燕國陷入了人人自危的血雨腥風中。
此時有人勸宣王興師伐燕。齊宣王特意來向孟子討教能否伐燕。孟子認為燕王噲將王位讓給臣相子之並不符合古代禪讓的本意,在他看來,王位與官爵並非私有,也不能私相授受,能不能將政權轉移,要以民意為依歸。燕王噲隻是將政權私相授受於子之,而子之本身就有奪權之野心,並非君子。所以他認為齊宣王代燕未嚐不可。
但他之所以沒有竭力反對齊國伐燕,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他認為這是齊宣王以仁義之師稱天下的大好時機,他希望齊宣王效法周武文王,救燕民於水火,推行仁政。但齊宣王並不是這樣想,他隻有擴張領土的野心,而沒有施行仁政的誠意。
齊宣王命孟子的得意門生匡章為大將,率兵十萬,討伐燕國。燕人對子之恨之入骨,以為齊軍是他們的救星,紛紛前來相助,結果齊師長驅直入,五十天便大獲全勝。於是齊宣王特別得意地對孟子說:“有人勸寡人不要吞並燕國,亦有勸寡人吞並。我想寡人以萬乘之國攻伐燕國,五十多天就一舉而下,這是天意,而不是人力所能為的。如果我不吞並它,不是違逆天意嗎?這樣老天也會將罪於我的。”他的意思很明顯,齊王伐燕是順應天意。但孟子認為,齊王伐燕之後,如果不能救燕民於水火,反而增加他們的苦難,隻會讓自己重蹈燕國覆轍。
齊兵戰領燕國後,匡章命人掘燕之祖墳,毀燕之宗廟,將燕國的財富洗劫一空,運回齊國。而且齊兵到外擾民、掠民,燕民幾乎作了亡國奴。孟子認為齊宣王的這種行為隻會激起燕民的反抗,他說“燕民豈能不怨,豈能不奮力死敵?而且天下諸侯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滅燕之後齊國的疆土倍增,而且暴虐無道,不行仁義,自然會招致諸侯興兵伐齊。陛下應該速速頒布命令,將所擄燕民送回國去,停止搶奪燕國的重寶,再與燕國諸多權威人士合謀,重新選一個燕君,然後班師回國。惟如此,才能禁兵。”
但齊宣王一意孤行,並沒有把孟子的話放在心上。結果,孟子的說的一切都被言中了,秦、楚等強國看到齊國疆土擴大,紛紛興師聯合討齊,燕國國民以竭力抗齊,齊國騎虎難下,匡章最後隻得狼狽回朝。
正是這一幕幕讓孟子看出了匡章的不仁,齊宣王的不足有為,種種絕望的情緒讓他不得安寧,於是想離開齊國的念頭在他的心中開始滋生。
對齊宣王,孟子寄托了多麼大的希望啊,在齊國的六七年,他在齊宣王的身上付出了多少心血,但齊王興師伐燕,讓他的希望真的破滅了。從根本上說,齊宣王到底隻是一個想稱霸的霸權主義者,哪裏會用心施行仁政呢?盡管他知道自己的理想太理想主義了,也許需要幾代人才能實現,但當他真正看到自己的理想再次被踐踏時,他依然失意、迷惘、痛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陷入了這種深深的矛盾與痛苦當中。
自此後,他不想再過問齊國的政治,也不再向齊宣王及大夫們提自己的仁政。除了抓緊時間整理資料、教育弟子外,他總是拜訪在齊國的朋友,想在離開齊國之前,再敘友情。畢竟自己已是日薄西山之人了,此去經年,要相見還有可能嗎?
在齊國與孟子交生往最頻,感情最深的人就算匡章了,但在齊師伐燕後,他們便很少相見了。即使偶遇,也是十分難堪的。現在他要離開了,對到底去不去辭行孟子心裏頗受煎熬。回想起二人交情,他覺得自己不辭而別太過無情,但回想起匡章在燕國的一幕幕罪行,手段之殘暴讓人發指。如果當初不是自己向齊威王推舉他,怎麼會有今日殺人如麻的匡章呢?想到這裏,孟子覺得殺了人不是匡章而是他自己。
此時齊國朝廷之上也是矛盾重重。齊宣王對田嬰想篡權的野心已有所察覺,但見他勢力強大,一時之間也無可奈何,隻能疏遠他而寵王。田嬰自然心有不甘,但因為自己心虛,隻得在暗地裏加快了篡權的步伐。齊國正孕育著一場內亂。
孟子對這些權利紛爭已經看得分明了,他厭惡眼前的一切,決意要離開了。他給齊宣王寫了一份奏章,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奏章大意是:
臣孟軻,魯國三桓的後人。運交華蓋,三歲喪父。幼承母教,頗曉禮儀。我沒有能夠作孔子的門人,然而私淑孔門諸人,自信得到了孔子的嫡傳,獲知了儒家真諦。我一生所為,無非二件事,一是辦教育,育天下之英才。二是弘揚儒家思想,行聖人之道,以期解民於倒懸,救民於水火,這就是臣所說的仁政也。為了這個理想,我流落、轉徒、奔波一生。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亦是行道救民之舉。民,才是國之根基、天下之本,無民則四大皆空,萬物也沒有存在的價值與必要。天生萬物,都要為民。有的為民謀福利,有的為民所役使,有的為民所利用,帝王將相,都是人民的公仆。臣第二次來間已有七年餘,蒙陛下不棄,讓臣不但得以生存,還能研究學問、廣育英才。臣自問,沒有辜負陛下,陛下所問,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性善,言仁政,言堯舜。臣屢犯陛下尊嚴,都因道之不同所致,這是情理之中的事。臣的一片耿耿忠心,天地可鑒。臣地陛下不但忠心,亦寄予厚望。本指望從您這裏開始施行仁政,再推而廣之,這樣陛下就可王天下,成為堯舜之君了。然而伐燕一戰,殺人盈城遍野外、,血流漂櫓,陛下隻圖擴張領土,稱霸諸侯,心中全無民眾百姓,殘忍至此,與仁政風馬牛不相及也,我還有什麼希望。臣老矣,不能再為陛下效力。落葉歸根,不久臣將辭陛下而離開齊國,回歸故裏,老於戶牖之下,以壽終正寢。嗚呼,予無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