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還鄉立言(1 / 3)

第十九章還鄉立言

當孟子率領弟子到了齊國西南邊城晝邑時,他決定在這裏休息三日。

其實晝邑是個邊塞小城,夫子要在這裏停留三日,讓很多弟子都大惑不解。隻有萬章領會了夫子的心思。他知道這是夫子在等齊王最後的一次見麵。按周禮規定,大夫無罪而離國,需要在邊境上等三天,若國君差人送來玉環,就是挽留;若差人送來玉決,就是決裂。雖然孟子去意堅決,但對齊國人民、對齊王還是有著深深的依戀之情的,當他最後要離開齊國邊境時,他還是有著深深的不舍的,他多希望這時齊王能夠出現,但他的希望最終還是落空了。

即將離開齊境時,他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老淚潸潸而下……

孟子心裏也很清楚,自己這次回鄉,是再無出來的機會了。想到這裏,他倍感自己的擔子沉重。要將儒家的仁政理想推行於天下,還需要多麼漫長的時間啊,自己已經近80歲了,再不能像青年人一樣去為自己的理想奔波了。好在是自己桃李滿天下,也許通過他們的繼續努力,自己人的心血不會白費的,如果能將自己的理論、思想、主張整理下來,為後人留下精神財富,那也是雖死猶生的偉業了。

想到這裏,夫子似乎找到了精神安慰。

終於進入鄒國國界。43歲離家,78歲還鄉,在異國他鄉整整漂泊流浪了35年。在這35年裏,他總是會想起自己的家鄉,這裏有他童年的夢幻,青年的追求,中年的奮鬥。

從他踏上故鄉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有種沉醉感。他迫不急待地想到四處去看,看鳧村、廟戶營、因利渠、子思學院、馬鞍山、四基山,還有學宮裏的朋友,一起長大的夥伴。還有那生他養他育他的母親……

歸國後,他並沒有先回到因利渠畔的家中安歇,而是去拜謁父母的墳墓。公元前327年,孟母死於齊,孟子以卿大夫的身份歸葬其母於魯。孟母的墳墓位於因利渠畔之北約二十五華裏的馬鞍山東北麓。這個山不高,因形似馬鞍而得名。孟子三歲喪父時,父親原葬於離因利渠不遠處的一個小山坡上,後來母親的靈柩從齊國運到馬鞍山下後,他就將父母合葬在一起。

十五年前,他安葬父母離開時,這裏隻有一座普通的墳墓和十幾株指頭粗的鬆樹,可是眼下,這座墳墓已經高大如丘了,周圍的鬆樹已高得密不透風,墓前還有一些供品。孟子將他自己帶來的供品擺放好後,行了祭拜之禮,並聲情並茂地為父母念了一篇祝詞。

接著孟子到了鳧村,這裏是他的出生地,還是他的故居。孟子在這裏住了三天後,仿佛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他睡了兒時的床,喝了門前的井水,在門前的小溪邊駐留。

接著,他要去子思學院了。在去之前,他讓萬章和孟仲子為他沐浴更衣、梳洗。顯得非常虔誠。子思學院是孟子親手創辦下來培育天下英才的搖籃,是孟子思想的發祥地,也是他人生追求的起點。這裏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琅琅的書聲,也播下了希望的種子。一切都讓他難以忘懷。

孟子師生一路走來,遠遠看見一片茂密的樹林,孟子知道那就是因利渠。35年前當他離開時,這裏的樹木還很小,現在已經鬱鬱蔥蔥了。子思書院隱於密林叢中,大門、銘牌依然如故。隻是因風吹日曬而略顯斑駁罷了。

書院比原來已經擴大了若幹倍,院內的建築整齊有致,房屋雄偉高大,已非昔日可比了。步入書院大門,左側有一塊高大石碑,碑文記載了書院的幾次擴建,及公孫璽、雄健南等有德君子。

當子思學院的老師、學生聽說孟夫子要親臨書院時,一個個都心情激動,想前來一睹這位名滿天下的儒學大師的風采。孟子與書院的師生們攀談。

孟子一時興起,給他們講青年人的修養,講如何對待義與利的關係。

孟子說:“魚是我喜歡的,熊掌也是我喜歡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放棄魚而選擇熊掌。生命是我熱愛的,義也是我熱愛的,如果不能同時擁有這二者,我就犧牲生命而堅守義。生命本來是我最熱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值得我去熱愛的,我就不會因為熱愛生命而喪失原則苟且偷生。死亡本來是我最憎惡的,但如果有比死更令人憎惡的,我就不會因為憎惡死亡而逃避災難。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有比生命更值得熱愛的東西,有比死亡更值得憎惡的東西。這種認識不隻是聖賢之人有,其實人人都有,隻不過聖賢之人能夠實踐這些罷了。”

當孟子四處拜親訪友,祭祀已故尊長的時候,鄒國的國君曾三番五次派人來請孟子進宮,但都被孟子以年老昏聵為由婉言謝絕了,從此不再過問政事。

他現在隻想靜下心來,完成自己的心願——立言。他要著述《孟子》一書,記敘他一生的主要經曆與活動,闡明他的基本主張。

孟子認為孔子所刪編的《詩》與《書》,並不是盡善盡美的,需要進一步加工整理,以述仲尼之意。當然,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和弟子一起作《孟子》剛返回家鄉時,孟子身體和精神狀態一度很差,弟子都為他的身體健康擔憂。但自從他打算序《詩》《書》,作《孟子》以來,雖然每天早起晚睡,工作繁重,但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卻一天天地好轉起來。慢慢地,他又恢複了原來能言善辯的樂觀性格,弟子們也因此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