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還鄉立言(2 / 3)

孟子知道,自己人的仁政理想是不可能再奢望實現了,但他堅信,總有一天,他的理想會變成光輝的現實,他要讓後人知道他的思想主張,而著書立說就是傳播他的思想和精神的最好的手段了。想到這裏,他怎麼不熱血沸騰呢?想想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必須努力抓住,因此他改變了自己一些生活習慣,拒絕宴請和接待客人,一心著書。

孟子將行李搬到一間鬥室裏,工作和休息都在這裏。萬章和公孫醜與他朝夕相處,所以他們兩了也搬進了這間鬥室。但這間鬥室太小了,容不下三張床,兩人隻好在外間搭了一張木板棲身。經常他們一覺醒來,發現屋裏的燈依然亮著,就急忙進去催孟子安歇。孟子總是以自己年事高睡眠少為由,接著工作。總是一夜催兩三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當他們推門進屋,看見夫子還埋頭在書簡當中,對著如豆的油燈,時而沉思,時而疾書,看到這種情形,他們實在不忍心打擾他。

夏天,室內非常悶熱,蚊蟲亂叮亂咬,常常讓人奇癢難忍,就在這種情形下,孟子也顧不上搖扇驅蚊。冬天,室內又特別寒冷,每次萬章和公孫醜一覺醒來,卻發現室內的火爐已經熄滅了,夫子仍然在專心翻閱著資料。

孟子在著書過程中,弟子們都有不同的分工。公孫醜、鹹丘蒙主要序《詩》、萬章修《書》。這當中會涉及到對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了解與認識。孟子發現弟子們對這些都無法理解透,總是會有很多誤解與疑惑。

有次公孫醜問孟子道:“高子說,《詩經》中的《小弁》篇是小人所作,是嗎?”

孟子反問道:“何以見得?”

公孫醜說:“因其有怨恨之情!”

孟子聽後大笑說:“高老夫子講《詩》,太機械了。今有人於此,越人開弓而射之,他談笑風生而道之,沒有別的原因,因為越人與他關係疏遠。他的兄弟開弓而射之,他就會涕淚交流而道之,沒有別的原因,因為他們是手足兄弟。《小弁》之怨恨,是熱愛親人的緣故。熱愛親人,仁也。高老夫子講詩太機械了。”接著孟子告訴他們,要研究古人著作,就要了解古人的為人,要追尋他所處的時代。這就是知其人,論其世,與古人交友。

在眾多弟子中,萬章是非常用功的。他負責《尚書》,總是屢屢向夫子請教。有次當他讀到舜耕於畎畝之中,曾麵對蒼天,一邊號哭,一邊哀訴,因為他對他的父母既愛又恨。曾子說過:“父母愛之,雖高興卻不因此懈怠,父母厭惡他,雖憂愁卻不因之而怨恨。”舜這樣怨恨他的父母,難道算得上孝子嗎?

當他帶著這個問題向夫子求教時,夫子批評他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解釋說:帝堯曾打發他的九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跟百官一起,攜帶著牛羊等食物到舜耕作的地方去慰問他,為他服務;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到舜那裏去,後來帝堯就將整個天下禪讓給了舜。麵對這一切,舜卻覺得很孤獨,因為他失去了父母的歡心。男子漢大丈夫,無不願意天下的百姓擁護他,美麗的女子愛他,無不喜歡財富和尊貴,這一切舜都擁有了,但他還是很憂愁,因為隻有父母的歡心才能消除他的憂愁。對一般而言,小的時侯依戀父母,長大成人後,就喜歡漂亮的女人。有了妻子,就迷戀妻室;做了官,就討好君主,得不到君主歡心,就內心焦慮不安;隻有最孝順的人,才會終身懷戀父母。舜到了五十歲還懷念自己的父母,這還算不上孝子嗎?

萬章又問孟子:“《詩經》上說:娶妻該怎麼辦?一定要事先報告父母。沒有人比舜更相信這句話。但是,舜卻事先不向父母報告,娶了妻子,又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答:“事先報告便娶不成。男女結婚,是人與人之間的大倫常。如果舜事先報告了,那麼,這一大倫常在舜身上就被廢棄了。結果一定會怨恨父母,所以他就不報告了。”

萬章又問:“舜不報告父母而娶妻的道理我明白了,堯把女兒嫁給他,也不向舜的父母說一聲,又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說:“堯也知道,如果先告訴舜的父母,那麼嫁娶也成難題了。”

孟子又給萬章講了舜的身世。一天,舜的父母讓他去修葺穀倉,等舜登上了倉頂,繼母撤掉了梯子,又讓舜的父親放火燒著了穀倉。幸好舜早料到了,依靠兩位賢妻的幫助逃離了火海,才幸免一死。狠毒的父母見他計謀沒成,又讓舜去淘井。這次舜比上次更加警惕,他在井下打了一個拐洞,與另一個井口相通。這個秘密他父母不知道。一天,當他又下井後,他的頭頂上有土鋪天蓋地壓下來,機敏的舜趕緊逃到了另一個洞口。他的父母才異母弟弟象將井立即填滿了,他們覺得這下舜一定要完了,所以欣喜若狂。其弟象認為謀害舜是他一人之功,認為父母隻能得到舜的牛馬、倉庫。武器、琴還有兩位嫂嫂為我鋪床疊被。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霸占兩位嫂嫂,當他安排好後,急不可耐地往哥哥屋中跑去,結果打開房,卻聽到了一陣琴聲。他覺得這個琴聲與舜彈的很像,心中害怕,覺得見了鬼,猶豫該不該進去,最後他還是闖了進去,發現舜正在對幾彈琴。他假裝說是因為思念兄長才聞聲而來的。而舜卻真誠地對他說,他思念那些臣下與百姓,希望象能替他代管。

萬章聽完這段故事後問:“難道舜不知道象想殺他嗎?”

“怎麼不知道呢?象憂愁,他也憂愁;象高興,他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