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還鄉立言(3 / 3)

萬章又問:“那麼,舜的高興是假裝的嗎?”

孟子說:“不。從前有一個人送了一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命人將他畜養起來,結果那個卻煮著吃了,還回話說‘剛放進池塘,它還要死不活的;過了一會兒,他搖擺著尾巴活動起來了,突然間遠遠地不知到哪裏去了。’子產說:‘它得到了好地方啊,去了好地方啊!’那人出來後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把魚煮著吃了,他還說魚去了好地方!去了好地方!’所對對於君子,可以用合乎人情的方法來欺騙他,不能用違反常理之術欺騙他。象既然假裝著敬愛兄長的樣子來,舜因此而真誠地相信並高興起來,為什麼說是假裝呢?”

當萬章讀到當堯之世,天下有四凶,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獾兜發配到崇山,把三苗之放於三危,將鯀殺死在羽淵。舜討伐了四大不仁者,天下就都歸象了。象每天把謀殺舜作為他的工作,不仁之極,舜卻拿一個國家去封給他,有庳國地百姓有什麼罪?同是惡人,對別人就懲處,對弟弟就封以國土,難道這種舉動算得上仁義嗎?

孟子說:“仁人對他的弟弟,有了忿怒,不藏之於心;有了怨恨,不畜之於胸,隻是親之愛之而已。親之,是想讓他貴,愛之,是想讓他貴。封地給他,是想讓他既富且貴。身為天子,自己的弟弟卻是匹夫,算得上親愛嗎?”

萬章問:“堯將天下授給舜,有這事嗎?”

孟子說:“不,天子不能將天下授與人。”

“那麼,舜得天下,是誰授與的?”

“天與之。”

“天與之,是天說的嗎?”

“不,天不開言,隻是行動而已。”

“以行動來表示之,這是什麼意思?”

“天子能向上天推薦人,卻不能強迫上天與人天下。正如諸侯能向天子推薦人,卻不能強迫天子將諸侯之位給他;大夫能向諸侯推薦人,卻不能強迫諸侯將大夫之職給他。從前堯推薦舜天下,是天授予的;又將舜推薦給民,民亦愛之。所以說,天不言,隻是行動而已。”

“薦舜於天,天授之;薦舜於民,民亦受之,如何解釋呢?”

“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來享用,這便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務,工作井井有條,百姓都滿意他,這就是百姓接受了。天授予他,百姓授予他,所以說,天子不能拿天下授予人。舜輔佐堯二十八年,這不是某一個人的意誌所能做到的,而是天意。堯逝世了,三年之喪完了,舜為了要讓堯的兒子能繼承天下,自己逃到南河的南邊去了。可是,天下諸侯朝見天子,不到堯的兒子那裏去,卻到舜那裏去;打官司的,也不到堯的兒子那裏,卻到舜那裏;……舜最事因為這樣才回到朝廷。如果他自己居住在堯的宮室,逼迫堯的兒子讓位,這就是奪,而不是天授了。《太誓》裏說,百姓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百姓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禹,天下不傳聖賢而傳子孫。萬章問孟子,應該怎麼要看待這個問題?是否到了禹道德衰微了呢?

孟子認為,要把天下授予誰,決定於天意。天要授予聖賢,就給聖賢;天想授予君之子,就給君之子。以前舜將禹推薦給天,十七年後舜死了,服喪三年後,禹要讓位給舜之子,自己跑到陽城去。可是天下的百姓跟隨禹,就像當年堯崩之後,他們不跟隨堯的兒子而跟隨舜一樣。禹將益推薦給天,七年後禹死了,服喪三年後,益又讓位給禹的兒子,自己跑到箕山之北。當時人們並沒有追隨益,而是追隨禹之子啟。堯之子不成才,舜之子也不成才。而且舜輔佐堯,禹輔佐舜,經曆的歲月久了,給人民的恩澤也多。啟和益卻不一樣,啟聰明,能夠繼承禹的傳統。益輔佐禹,曆時短,施與人民的恩澤少。舜、禹、益之間相隔的時間長短,以及他們兒子的好壞都是天意,不是人力能及的。沒有人叫他們這樣做,而他們這樣做了,這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來了,這就是命運。以一個普通百姓而得到天下的人,他的德一定像舜、禹一樣。……

後來萬章又向孟子請教交友之道。

孟子說,不依仗自己的年紀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的富貴。交友,交其高尚的品德,心目中不可存任何有所依仗的觀念。孟獻子富為百乘之家,他有樂正裘、牧仲等五位朋友,獻子與之相交,從來不覺得自己富有。五位朋友當中如果有人覺得獻子是富大夫的想法,就不會與他相交了。不僅有一百輛車子的大夫這樣,小國之君也這樣。費惠公說:“我對於子思,則以之為師。我對於顏班,就認他為友,至於王順、長息,卻是待奉我的人也。”縱然大國之君,亦無不交友。晉平公對唐亥,唐亥叫他入則入,叫他坐則坐,叫他吃就吃。哪怕是糙米菜湯,亦未曾不飽,因為這就是唐亥的命,不敢不飽。不同他一起共官位,不同他一起治理政事,不同他一起享受傣祿,這隻是一般寺、人尊敬者的態度,而不是王公尊賢所應有的態度。舜謁見堯,堯請他這位女媚住在另一處宮邸,宴請他;舜有時也做東道主,互為客人和主人,這是居天子高位與普通百姓交友的範例。位卑的人尊敬位高的人,叫做尊重貴人;位高的人尊敬位卑的人,叫做尊敬賢人;尊貴與敬賢,道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