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難忘意大利(1 / 3)

第九章 難忘意大利

1833年9月5日,雲一樣的安徒生又飄向意大利。9月5日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十四年前的這一天,來自歐登塞的他第一次踏上哥本哈根的土地,除了絢麗的夢想一無所有。而在十四年後的這一天,他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雲遊四方,即將踏上向往已久的藍色理想國度。

不知不覺的,遠處深藍色和群山之間,一個個美麗的小島有如花束般漂浮在水上。他已經投入意大利藍天和綠水的懷抱了。美麗而浪漫的意大利,一步一勝景,讓人留戀不去。

米蘭,在熱那亞,在佛羅倫薩,各個城市都以自己別具一格的美景深深地吸引著安徒生。

在米蘭,寧靜、安詳的心曲在他胸中繚繞不絕。他爬上人工挖空的拱門,登上高聳入雲的塔樓,觀賞巨大的大理石雕像,眺望許多冰川相間的阿爾卑斯山,聆聽米蘭大教堂的優美樂曲。

在熱那亞,激動的浪花讓他心潮起伏不平。他眺望新奇而親切的深藍色大海,觀賞沿街聳立的一個比一個宏偉的建築物,雪白發亮的大理石神像,神像後麵的宏偉劇院,欣賞市政廳牆上的古畫。

在佛羅倫薩,厚重的曆史感讓他深深震撼了。他參觀華麗的美術館和帶紀念像的富麗堂皇的教堂,欣賞“梅迪奇的維納斯”雕像,畫家米開朗琪羅棺材周圍的雕刻與繪畫作品,詩人但丁的石棺和雕像。

前所未見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的體驗。這些感覺太奇妙了。他還拜訪了一些名人故舊,結識了新交,聽到了種種傳奇的故事。各種印象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裏。不痛快的往事湮沒在五彩繽紛的精彩世界裏,被衝刷殆盡。

遠方在召喚。1833年10月18日中午時分,安徒生又投身到羅馬的懷抱。在羅馬他覺得仿佛回到了家裏,他真切地體會到什麼叫賓至如歸的感覺。他的丹麥同胞——克裏斯坦森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他們以前並不相識,但克裏斯坦森讀過安徒生的抒情詩,共同的語言,迅速拉近了他們的距離。

熱心的克裏斯坦森還帶他去見藝術家伯特爾·多瓦爾生,這位僑居在此的著名雕刻家正忙著創作他的淺浮雕“拉斐爾像”。這位雕刻家還搜集了許多名家畫像,準備在自己身後捐獻給祖國丹麥。他們談藝術、談自己的生平,談得十分投機。多瓦爾生小時候吃盡了苦頭,嚐盡了生活中的種種辛酸和苦辣,但他終於頑強地走出了自己的路,達到了目的。他為人直爽,待人真誠,所有這一切和安徒生非常相似,特別是他對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讓安徒生感慨萬千。多瓦爾生聽說安徒生的作品在國內受到一些人的惡毒攻擊,憤憤不平。他極力勸說安徒生盡管把這些當耳邊風,勇敢地走自己的路。

安徒生很快和朋友們一道,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忘記了一切煩憂。羅馬的氣候,像丹麥國內最美的夏季一樣怡人。安徒生和藝術界的幾位朋友一起出去旅遊。整整一個禮拜,他們都在鄉間遨遊。鄉間閑適的日子,多麼逍遙自在、無憂無慮。這是安徒生度過的最幸福、最愉快、最純粹的時刻。他們穿過了意大利台伯河東南的大平原,向阿爾巴尼亞山區前行,所經之處,如詩如畫的風景盡情展現在眼前。古代高大的陵墓,詩情畫意的河渠,草原上悠閑放牧的牧童,遠處波浪一般的群山,透明的霧氣,—切都那麼令人迷醉。

在鄉間,隻要有發現的眼睛,到處都蘊藏著無盡的寶藏。

他們盡享天籟。蒙特波齊奧有一口能發出回聲的井,回聲十分奇特、美妙,仿佛隱藏著音樂的源泉。據說作曲家羅西尼曾在這兒譜寫了歡樂的凱旋曲,而作曲家利尼則從這兒揮淚向全世界奏出憂傷的曲調。在這裏,安徒生任思緒飛揚,久久不願回到現實。

奇異的鄉間風習也讓他們興致盎然。瞧,過來了一列送葬隊伍,兒童們拿著紙號跟著靈車跑著,搜集僧侶們的小蠟燭滴下的蠟油。教堂鍾響後,男人們玩起意大利豁拳來,姑娘們在手鼓伴奏下跳起薩爾塔列洛舞來。安徒生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歡樂、美麗的送葬場麵。在這裏,他感悟生命,感悟人生,感悟時間和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