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的聲音越來越少?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台灣著名作家劉墉也在他的一篇勵誌文章中,勸勉一些年輕人要心存一顆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各方麵獲得更大的情感回報。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因為父母是孩子的至親,如果對父母的關心、疼愛不會感恩的話,那麼孩子對別人就更加不會懂得感恩,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因此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十分必要。
當前的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傾向:隻知受惠,不知感恩;隻知索取,不知奉獻;隻知攀比,不知回報;隻知被愛,不知責任。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父母寵,外公外婆愛,爺爺奶奶親,所有人隻為他一人而動,家長把養育孩子當成自我情感的滿足,給孩子處處創造優厚的生活條件,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認為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報,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的。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認為得到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爸爸媽媽所做的事情當然也是他們應該做的。這會導致孩子隻要求別人關心、愛護、讓著自己,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感激他人。
那麼,要想使孩子不被這種溺愛寵壞,感恩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感恩教育要讓孩子認識到別人為他付出的一切並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無論是父母撫養他們,還是老師教給他們知識,還是朋友給予他們友情以及其他人給予的幫助,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後,即認識到從親人、從他人、從社會那裏得到多少恩惠,當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而這種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情感方麵的回報,如有時是一聲簡單的道謝。要讓孩子知道,並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叫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也是一種報恩。孩子如果能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他們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於助人的品德,促進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對其今後和諧的人際關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學會感恩與奉獻(2)
首先,家長要結合家庭生活中的點滴事情,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被關心、被愛護、被幫助”,形成孩子積極的情感。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不是保姆、書童、隨從,爸爸媽媽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務,為孩子做的很多事情是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的,孩子應該懂得感謝。
其次,重視孩子的情感體驗,並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現在的孩子可以說很開放,他們可以大方地與班上同學開玩笑說“喜歡你”之類的話,卻不會與自己的父母或長輩說,覺得“說不出口”。我覺得原因在於兩方麵:一是家庭中沒有這樣的習慣和氛圍,家長自己從不在孩子或自己父母麵前表達自己的情感。二是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得到了大家的關心和愛護,應該要感謝。所以,家長適時的引導和榜樣作用至關重要。
再次,家長和孩子一起學會感恩,從家中的親人到朋友( 包括自己的老師、同學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對你有幫助的任何人 ),從對一個人的感恩到對一件事或一個現象,甚至是大自然的某種美麗的景色……這些都是我們感恩的對象;從單純的感謝開始到懂得“感受到別人的關心牽掛並能給予回應”也是感恩和責任心的表現。家長自己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必然會影響孩子,讓孩子從小學會感謝父母、感謝朋友、感謝社會、感謝自然……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隻要人人懷有感恩之心,處處心生感激之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才會拉近,世界也會因此多一分陽光,少一點冷漠。這樣也會使得我們所處的社會更文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