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代天嬌林徽因(1)(1 / 1)

我喜歡林徽因。因為她的絕世美麗,絕頂聰明,璀璨的才華,清純、幹淨卻無比絢麗的人生。

“天嬌”這個詞沒有出處,但我想不出更好的話來形容她。我覺得,作為天之嬌女,她確實得到了上天的寵愛,因為她是那樣的出類拔萃,那樣的美好。

她和民國期間的其他幾位美女不同,她們好像隻為愛情而生,一輩子彎彎曲曲、支離破碎的都是男女之情。但在林徽因的心中,有國家,有民族,有建築,有家庭,有摯友。

林徽因1904年出生於杭州官宦世家,她的父親林長民留學日本,曾任段祺瑞時期的司法總長。林徽因16歲隨父親去歐洲考察,受英國女友的影響,對蘊含著極深文化底蘊的建築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國後對正在清華讀書的梁思成言及,經過反複探討,兩人決定一同赴美留學,學習建築。此後,建築就成為他們的生命,成為他們終生難舍的情結。

1928年,他們學成歸國以後,立即投入了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從一開始,林徽因就是把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當做一種近乎神聖的事業來獻身的。

在十餘年的時間裏,她和梁思成對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浙江等地的190個縣的2738處古建築進行了實地考察,經過認真的測量,對每處古建築都畫出了精美的測繪圖。他們長年累月跋涉在荒郊野外,每一處古建築的發現,都會給他們帶來莫大的驚喜。許多照片,都留下了林徽因在古建築的屋頂上,大梁上,鍾樓上,磚塔上,認真測量的身影,讓你很難想象這會是一個大都市深深庭院中穿著時髦旗袍的女子。

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第四次赴陝西考察,他們徒步走在毛驢都不肯走的山路上,為的是尋訪一處曾見諸敦煌壁畫,卻久已湮沒無聞的唐代古廟佛光寺。當他們在五台山荒僻的豆村,在夕陽中,意外地發現了這座寺廟的時候,他們的興奮激動真是難以形容。林徽因還在大殿的角落裏,發現了出資建廟的施主“女弟子寧公遇”端莊美麗的塑像,她懷著崇敬的心情,感慨地說,恨不能也為自己塑一尊像,讓“女弟子林徽因”能陪伴這位美麗的唐朝婦女,在肅穆中,再盤腿坐上一千年。可以想見,她對古建築的感覺,已進入了怎樣令人感動的化境!

林徽因對古建築的研究充滿靈感。在北京的時候,她很喜歡和朋友一起去郊遊。但她郊遊的樂趣不是遊山玩水,而是尋訪古建築的遺跡,哪怕是斷碑殘亭,她也會從中發現美感,從而流連忘返。她曾說人們常用“詩意”、“畫意”來形容美的東西,為什麼不用“建築意”來形容美的東西呢?她充滿靈氣地創造了“建築意”這個詞語,展現了她對建築審美的陶醉。

抗日戰爭時期,林徽因肺病複發,她拖著病體和家人一起,輾轉來到大西南,在昆明,在李莊,她病得不能起身,但即便在病床上,她依然堅持著古建築的研究工作,和梁思成一起編寫英漢對照的《圖像中國建築史》,以便向西方國家科學地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成就。她的兒子曾經問她:“如果日本人打過來了怎麼辦?”她靜靜地說:“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幼小的兒子害怕地問:“那你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林徽因深情地握著兒子的小手,仿佛道歉似的小聲說:“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這是她麵對幼小兒子說的話,那凜然之氣不能不令人震動。這就是林徽因的氣節。

建國初期,在梁思成的主持下,林徽因作為主要設計人員,代表清華大學參與了國徽的設計。1950年召開討論國徽方案的全國政協大會,林徽因作為設計小組的代表列席參加。當在毛主席的提議下正式通過他們設計的國徽圖案時,林徽因激動得落了淚。

但真正讓林徽因痛哭淚盡的,是北京古建築的相繼隕滅。繼金水橋前三座門、正陽門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北海金鼇玉蝀橋等相繼被拆除,推土機又對準了古城牆。林徽因急得寢食難安,她到處大聲疾呼,苦苦哀求,甚至聲淚俱下,希望能刀下留城。但得到的答複是:城牆是“套在社會主義首都脖子上的”一條“鎖鏈”,一定要推倒。於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又提出了修建“城上公園”的方案,建議在寬闊的城牆上麵種植花草,搭涼棚,置長椅,利用城門樓開辦閱覽室、展覽廳,為市民留下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休閑場所。但所有這一切,都被否決了。林徽因,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