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代天嬌林徽因(2)(1 / 1)

1955年,她走了。我很慶幸她沒有經曆此後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不然,剛烈的她,心靈不知會遭受怎樣的創傷。

作為一個聰明美麗的女子,她的感情生活必定絢麗多彩。林徽因14歲時初見梁思成。當時梁思成17歲,正在清華學堂讀書。那一天,他忐忑地坐在林家的客廳裏,當林徽因走進來時,他忽地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一位亭亭玉立卻稚氣未脫的小姑娘。她梳著兩條及肩的小辮子,穿著及膝短裙,那滿身的靈秀之氣和神采,使他傾倒。最令他心動的是,這個小姑娘起身告辭時,輕快地將裙子一甩,便飄然轉身而去。這是一幅多麼美的圖畫!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交往,是梁啟超與林長民友誼的繼續,但兩位老人並沒有給年輕人限定什麼,而是希望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林徽因16歲時隨父親去歐洲考察,在倫敦遇到了大她8歲的翩翩詩人徐誌摩的猛烈追求。麵對徐誌摩,冰雪聰明的林徽因不可能不動心,不動情,不產生愛戀。16歲少女的愛戀,就是最美的詩。但林徽因又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長大的女孩,盡管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但她在骨子裏依然是十分傳統的。所以,她不可能對一個已婚男子做出任何承諾。

林徽因回國以後,最終選擇了聰穎幽默的梁思成。他們的感情日益深厚,在梁啟超的支持下,他們決定共同赴美學習建築。在此期間,徐誌摩不想放棄,他離了婚,又追到了北京。盡管林徽因對他依然信賴,依然對他懷著很深的感情,但她始終把這份情收束在知音、摯友的範圍內,堅守著自己對梁思成的選擇。

1924年,在他們赴美前夕,與徐誌摩等人共同參與了接待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工作,並留下了一張很有趣的照片:許多人,泰戈爾在中間,梁思成站在最左邊,林徽因站在右邊,徐誌摩站在她的旁邊。從中可以看到梁思成的真誠、豁達和對林徽因的信賴;林徽因的落落大方,並不避諱和徐誌摩的接觸;徐誌摩的不甘。

1931年,徐誌摩為了到京參加林徽因的學術報告會,不幸飛機失事,離開了人世,林徽因立即病倒了。梁思成趕去料理徐誌摩的後事,並細心地為林徽因帶回一塊飛機的殘骸。林徽因一直把它掛在床頭,那裏邊自是深沉的痛苦和思念。但我看到的卻是梁思成對林徽因無法言說的愛,他理解她的痛苦,他手捧著這痛苦,守候著她,盡全力撫慰著她的心。這人格的高度,這真愛,實在不是一般男子所能企及。

在生活中,在學術上,林徽因和梁思成經常會發生爭論,有時甚至很激烈,他們會分頭找到金嶽霖去評理。所以,談到愛情,有人常常會忽略梁思成。其實我覺得,這才是真夫妻。所謂的“舉案齊眉”,才透著虛偽和蒼白。

林徽因曾在徐誌摩殉難後的一個多月(1932年1月1日),寫信給胡適,說出了她心中的肺腑之言:“我的教育是舊的,我變不出什麼新的人來,我隻要‘對得起’人--爹娘、丈夫(一個愛我的人,待我極好的人)、兒子、家族等等,後來更要對得起另一個愛我的人。我自己有時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為難。前幾年不管對得起他不,倒容易--現在結果,也許我誰都沒有對得起,您看多冤……這幾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誌摩也承認過這話。”

這是多麼感人的一段話!她的最愛是她的丈夫和她的家,這些,對愛她的徐誌摩她是說明白了的。但在他走後,她又痛苦地覺得對不起他。她的情是如此的幹淨,如此的真誠,如此的令人感動。

金嶽霖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他對林徽因傾情一世,終身未娶。他始終與梁、林夫婦保持著珍貴的友誼。

林徽因去世後,金嶽霖與鄧以蟄曾為她寫下了這樣的挽詩:

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一身詩意的林徽因,確是人間最美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