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第二輯捐贈天堂(1)(1 / 3)

第1節在這個冰冷的初夏

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作為一個唐山人,心情格外沉重。

舊傷與新痛一同趕來,脅迫擠壓生命。

唐山大地震,我的愛人痛失慈母。每每憶及往事,多愁善感的他都未免淚眼婆娑。這次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後,他第一時間就把電話打到了我單位,急煎煎地嚷道:“四川地震了,知道嗎?跟唐山三十二年前是一樣的震級啊(當時報的震級為7.8級)!這下可慘了!這下可慘了!”

遠在英國讀書的兒子,這幾天短信發得格外勤——“媽媽,我在網上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了!老天這是怎麼了?降這麼大的災!”“媽媽,我用信用卡給災區捐了一百英鎊,我覺得太少了,我多希望能拿出更多更多啊!和所有唐山人一樣,我把這看成是報恩的機會。”“媽媽,你可要多留意我爸爸的情緒啊!他這些日子心情一定特別特別糟糕。”……丈夫的心情果真是“特別特別糟糕”。每天不是守在電視機前掉眼淚,就是把自己關在書房裏寫詩。後來,我讀到了他的詩作,詩中寫道:

……汶川我該怎樣接受與你結下的這疼痛的災難之緣傷疤還在我身上我在幾千裏之外的唐山在你牆壁的裂縫中扭動著我的痛苦在你坍塌的山體前堆積著我的焦灼你的呻吟在我的喉嚨裏流淌你的呼救牽扯住我緊張的惦念……不知道該怎樣安慰他,隻知道每天下班回到家,把在網上看到的一些“好消息”講給他聽——救出了一個,又救出了一個。但是,他的心,一直羈絆在唐山的“7·28”和汶川的“5·12”上,久久不肯回來。

才知道往事從來都沒有死去。一經觸動,就穿越時空,直撲眼前,令悲愴無助的你躲閃不及。

(二)

如果要評選2008年度熱詞,我要含淚推薦“捐”。

不說那長串的捐款數字,不提那如山的捐贈物資,我想引領你看的,是最平凡不過的“捐”——鄰居的女孩兒在石家莊讀大學。汶川大地震的第三天,她哭著打電話對媽媽說:“我把手裏的整錢、零錢全都捐了,又獻了四百毫升血。可是媽媽,我是唐山人啊!我覺得這遠遠不夠!你們可要再替我捐一些啊!”

一個老年乞丐,在捐出了五元錢之後,又於次日到同一個募捐點捐出了一張百元大鈔。工作人員詫異地問這個穿著百衲衣的老人,為什麼分兩次捐款。老人說:“我手裏的錢都是討來的,又破又散,我隻好去銀行把它們換成整票再捐。”

在北京,獻血的人排成了長龍。一個排在龍尾的男子聽說下半夜都輪不到自己,當場和工作人員激動地“爭吵”起來。

綿竹,餘震頻頻襲來,學校的危樓搖搖欲墜。一邊是孩子漸弱的哭聲,一邊是撤離危樓的死令。淚流滿麵的鐵骨男兒轟然跪倒:

“求求你們!求求你們再讓我救出一個孩子吧!”

廢墟旁,哺乳期的年輕媽媽早拋棄了羞澀,毅然解開衣襟,為失去了母親的嬰孩捐出溫熱的乳汁。

在遠離災區的北國,一對熱戀中的情人相約一周不接吻,用這獨特的方式悄然分擔災民的苦痛。

一個高三學子,腕子上係了一條祈求高考好運的紅絲帶,但當汶川的震波蔓延到他善感的心靈,他決然解掉了那條紅絲帶。他說:“如果可能,我情願用考不上大學換取災區人民的平安!”

……——“捐”,汶川地震陡然擴大了這個詞的內涵與外延。在這個讓我們一次次淚濕青衫的冰冷的初夏,我真真切切地觸摸到了這個漢字的溫度——捐出金錢,捐出熱血,捐出男兒膝下的黃金,捐出女兒被愛超越的羞赧,捐棄唇上燃燒的思慕,捐棄腕上焦灼的渴念……“捐”,在這場災難中,它所賜予我們的愛與偉力足以雄起一百個汶川!

真的,如果評選2008年度熱詞,請你和我一起來含淚推薦“捐”。

(三)

有人說,汶川大地震,把中國人的“美”給震出來了。

你和我,都有資格為我們的同胞作證,我們確實習慣了把真實的情感藏得很深。我們不喜歡熱辣辣的表白,不太注重外在的形式,有時還會講幾句冷颼颼的風涼話。但是,這次汶川大地震,逼著我們把心窩裏的美剜了出來。

國家主席動情地俯下身子,親吻一個剛剛逃離了魔掌的小生命;丈夫當眾拉住臨產妻子的手,把它深情地送到自己的唇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下來,一定要記著我愛你!”這是母親在最後的時刻打在手機上的留言;“親愛的爸爸媽媽,原諒我不能再盡孝,可你們一定要知道,我是多麼多麼地愛你們啊!”;一個巨大的國家為數萬亡靈停滯三分鍾、灰暗三晝夜,就讓汽笛和喇叭替我們抒情吧,就讓億萬人的素衣素色說出我們深切的哀痛與思念吧……哭泣時,我們不再難為情地扭轉了臉,就那樣一任淚水汪洋恣肆地流淌。——不幸的人啊,你匆遽的離去,讓我感到了莫大的孤獨!在我還沒有來得及和你盡享日月光輝的時候,你把你的那一份留給了毫無準備的我,頭也不回地,獨自踏上了歸途。

一個以內斂著稱於世的民族,在這樣的時刻,怎能不長歌當哭!

突然發現,我們的同胞其實都是多麼地善於表達!一個被唐詩宋詞的聖水沃灌著的民族,人人都有一顆錦心,人人都有一張繡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