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要這麼多劣質的“想”派什麼用場呢?當“想”成為一種可以“急就”的情感表達,當“想”敷衍潦草得抵不過雪泥中的一痕鴻爪,那麼,我急於收割這些不能打製愛的幹糧的玩意做什麼?
倒是那個孩子的“想”才稱得上是人間的珍稀之物。他的“想”是不容易崩潰流失的。他想人的地方是不允許被擠占挪用的。他的“想”有用完的時候,唯其如此,在他小小聖潔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格外值得欣幸。
——想我的人不必舉手。如果我確有可想之處,就請你默默地去完成這一份情感的作業。不要讓它成為負擔,不要生出被驗收的憂懼。每天都殷勤地往愛的存折上續存一點點思念——默念一遍不平凡的名字;擬想一場不淺俗的對話;看到好花,想起遠方一顆懂得欣賞的心;品到佳茗,想起遠方一個或許正裝了粗茶的玻璃杯……把“想”這棵植物侍弄到這個份兒上,也就可以了。
第20節有一種疾患叫“扮富”
在網上讀到了這麼一則消息——巴西副總統若澤·阿倫卡爾在中國訪問期間,參觀了一所用現代化武裝到了牙齒、連課桌椅的材質與樣式都相當考究的豪奢的北京小學。回國後,在一個有幾百名巴西各市市長參加的會議上,副總統說到參觀該小學的情景時禁不住潸然落淚,他感慨萬千地說:“如果巴西能有這樣好的教育,怎能不富強?”記者分析若澤·阿倫卡爾流淚有兩層意思:一是為中國教育如此發達而深感震驚,二是為巴西教育與中國教育差距如此之大而深感焦慮。
在這則消息的下麵,有許多網友的跟帖。有人說:“這個小學夠強,把人家巴西副總統都嚇哭了!”有人說:“這個副總統真好糊弄,竟把看到的事兒當真了!”還有人說:“他怎麼不隨機參觀一所小學呢?如果那樣的話,我猜他可能會笑的……”
筆者曾作為“中韓友好夏令營”的隨團教師帶學生到韓國參觀訪問。在我們到達韓國的時候,韓國的夏令營師生也到了中國。我們的團長和接待韓國朋友的中方負責人總保持著熱線聯係。我們團長傳回國內的信息是:“我們吃得太素,上頓下頓吃泡菜,孩子們想肉吃都快想瘋了。”國內傳來的消息卻是:“韓國的孩子們在豐盛的宴席前全驚呆了,前幾天吃得很歡,後來就抱怨太膩了。”
瞧,我們就這麼喜歡擺闊。其實,人家巴西的教育比我們發達,並且,從幼兒園到大學,凡是公立學校都一律不收費的;人家韓國的美味也不少,燒烤、參鴨煲等都是頗誘人的。隻是,我們“扮富”的勇氣實在是令他們望塵莫及。
不知道我們怎麼就那麼熱衷於炫耀,那麼熱衷於博取別人豔羨的眼神。我們迫著人家喝彩,並且修煉了一種欣然領受這喝彩卻絲毫也不臉紅的本領。我們慣於用豐盛、豐饒、豐裕、豐贍來驚嚇別人,不把別人嚇出個好歹來就舍不得罷手。
“扮富”真的是一種病。它是“貧窮”身上長出的毒瘤,是“虛榮”身上生出的惡瘡。
真正富有的人往往不露富,真正有內涵的人也不會淺薄到跟人“鬥富”。物質的貧乏不是致命的疾患,精神的貧乏才是病入膏肓。當我們麻木到了展覽虛假的東西卻恬然自安,揮霍國家的財物卻誤以為是在為國家賺取臉麵時,我們就應該管自己叫“病人”了,因為我們患上了可怕的“羞恥感缺乏症”。
要醫好這種種疾患也並不難,那就是讓凡事良心做主。炫耀豪奢的時候,想想那些“黑屋子,土台子,裏麵坐著泥孩子”的鄉村小學;大吃大喝的時候,摸著胸口跟自己說一句“假如這是在揮霍我爹媽掙的錢……”。我想,這樣的話,我們在“扮富”的時候大概就不至於像某影星“扮嫩”時那麼超級坦然了吧?
第21節守不住她那縷如蘭的氣息
走在上班的路上,猛一抬頭,發現前路被藍色金屬板擋住了。
又搞什麼施工項目?這樣想著,好奇地朝金屬板後麵觀瞧——哦,原來又要重鋪人行道。
大致回想一下,四年間,這條路折騰了三回。先是揭掉灰色的方磚,改鋪彩色的廣場磚;後又揭掉彩色的廣場磚,改鋪立體花紋磚;這會子又因為立體花紋磚質劣易碎,又不得不揭掉,不知又要改鋪什麼勞什子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