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節(2 / 2)

我們現在活著的這一知,靈明清淨的這一知,就是靠我們這個色身、四大、五蘊在絕對健康狀態裏頭形成的。

問題來了,比如道家修氣脈的人,密宗專注於氣脈修持的人,氣脈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現有的生命絕對的健康、絕對的清淨,甚至於超乎平常的健康、清淨。所以,你有這麼一個清淨的境界,是由於你的色身,也就是說,這個境界是由生理來的,靠這個生命——四大、五蘊存在來的。如果四大、五蘊毀壞了以後,這一清淨、靈明也都沒有了,那麼這就不是唯心了。

⊙思⊙兔⊙在⊙線⊙閱⊙讀⊙

如說那個時候我清淨靈明,而且離開這個生理,離開這個物理世界後,仍會另外的存在,對於這個說法,如何拿出證明,是個重大的問題。

目前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初步隻好保持這一知。當然這一知是第六意識清淨麵,這一知也是第六意識,而非究竟的。換句話說,這一知在唯識中屬於“思”的方麵。這一知,我們在靜定中,有個清淨靈明的這一知,昏沉來,知昏沉;散亂來,知散亂;煩惱來,知煩惱。這一知在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

過去有一位禪師,因看楞嚴經而悟道,他就是看到這一句話。他看到這裏時,突然有個靈感來,把標點另外點過: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這標點一改,就變成了:有一個知見存在,有一個清淨的境界存在,這一個知這個清淨的,就是無明妄想;知見無,這個所知的境界都空了,連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見到這樣,就叫悟道。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後來他的法號就叫“破楞嚴”。

現在來講修證的功夫。前麵提到過,分兩麵處理,一個是知覺方麵,一個是感覺方麵。

已經證到的人,或任何一個完全沒有入門,甚至連靜坐都沒有經驗的人,應該從哪方麵開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從知覺部分。悟了道的人,還必須要經過這個修持,再來求證;沒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經過這個修持,以求真修實證。

問題是怎麼樣去修證呢?首先就要把我們第六意識這一知,自己假造一個所緣境界,先假造一個能把握住、能抓得住的事物或境界。為什麼叫它是假造呢?拿佛學唯識的名次就叫作意。(換名詞就好聽了,所以我們學佛學道,不要被名詞所騙)先要作意,比如念佛,這一句佛號是作意來的,因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方法,我們聽過以後,接受了這個方法,自己在意識上建立一個佛號,這是作意。學密宗的人念咒子也好,(差不多所有的咒子有三個基本音:唵嗡、阿、吽。唵(音嗡)現在大家都念成唵,阿字念成ㄜ。為什麼演變成這樣?有個原因,我們現在不管它。)觀想也好,這都是作意,造一個所緣,乃至學禪人的參話頭也好,甚而完全達到三際托空的境界,統統都是第六意識在作意。在第六意識中,自己認為這是清淨,這是空。連天台宗的止觀聽息,或觀音耳根法門等等,這些所有的方法,綜合起來,都是唯識學五遍行的“作意”。

天台宗所謂“假立”,就是空、假、中三觀的“假觀”。假觀是建立一個所緣,本來沒有,由無中生有。意識中原本沒有,而去假立的一個東西,這種假立的方法,就產生了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比如道家修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女人決不可守下丹田,稍作意下丹田,會出毛病,很嚴重的。假定女人要作意身體上,隻能夠守中丹田,也就是胸部以上。)及守竅、守光、煉氣、存想,統統是作意,真是八萬四千法門。但不管如何,都是先找一個作意。

尤其在座一些老修行們,稍有所得,半途打了退票。學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是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後的一念。我們沒去注意這一點,往往得一點境界,得一點道理上的體會後,反而把最初的丟掉了,不會回頭來,從基本上踏實做起。所以佛家一句話:“出家如初,成佛有餘。”第一念發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幾十年,都像第一念那麼誠懇的話,早就成功了。修行也是這個道理,基本在於作意,要先找一個所緣作意。

我常勸大家走念佛法門的路子,照十六觀經的修法去修,不管你修禪宗、淨土、密宗,或其他任何宗派,都是一樣的,隻有一個法門——止觀,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識先拴在一個緣上,求到止。所以,有許多人覺得自己悟了這個理,認為對了。老實講,你檢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沒有停止過,都在散亂中,你必須要把第六意識這一“知”,拴在一個緣上,自己假立這個緣,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假如你觀想阿彌陀佛,或者觀音菩薩,任選一尊,如果觀不起來,可觀想佛印堂前麵這一點亮光,或者頂上一個圓光,或胸口的卐字,先抓住一點,這是假立。

我們修持怎麼修呢?三個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