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
四、產業鏈定位悲劇
第二節 陰謀
一、產業鏈陰謀與二元經濟的成形
二、二元經濟和金融戰引發的通貨膨脹
三、產業鏈陰謀與兩隻禿鷲的金融戰爭
四、法治化遊戲規則的缺乏助長了金融戰爭
五、產業鏈陰謀與中國企業的危機
第三節 曙光
一、中國企業的戰略出路——產業鏈高效整合
二、政府產業政策的⊙
1980年初,一個以三菱商事為首的「北商」集團破產,所涉金額非常龐大,在當時日本曆史上排行第七,其原因與魚市場的「大量在庫」有關。當中的曆史教訓可讓我們更全麵地體驗海產食物行業本質。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鯡魚子,一種日本人非常愛吃的貴價魚,是日本傳統的新年送禮佳品之一。其需求季節性很強,故此價格變化很大。一般來說,全年最貴的時候是十二月,價錢約8,000日元/千克。
故事的遠因是各國在七十年代起,先後將各自領土海岸延伸200海裏。此舉令當地的日本魚船捕魚區範圍大大縮減,魚獲因此大減而價格上升。
在這時候,有投機者「看準」這千載難逢的價格不穩機會,投機炒作,試圖大賺一筆。他們的目標是高質量的貴價鯡魚子,行動的時間是1979年下半年。在可預知市場需求逐漸上升的時候下手,大量積存貴價鯡魚子,以至市場供應低至接近零。在貨源歸邊的情況下,鯡魚子的平均售價在1979年十月時已升上每千克12,000日元,同年12月,更升上每千克20,000日元。
可是,此非理性的價格並沒有令市場瘋狂。大部份的用家對此抵製,轉買其它食品貨物。此反應令市場迅速萎縮,鯡魚子有價無市。積存的貴價鯡魚子在賣不出去的情況下全都腐爛,令投機者損失慘重。結果「大量在庫」導致以三菱商事為首的「北商」集團破產。最後,此破產形成骨牌效應,不隻鯡魚子,所有魚類價格均下跌,日本魚業蕭條了好幾年,給了日本人一個慘痛的曆史教訓。
此段曆史教訓可讓我們體驗海產食物供應鏈本質的整體性:
第一,供應不穩,市場不就。海產與其它大部份的農產及禽畜等食物,在消費市場上有互相替代的特性,當某種食物的供應不足時,需求很自然會轉移至其它食物。即使在日本這十分喜歡吃海產食物的國家,也不可因供應不足而盲目地推高價格,搶奪供應來源。當市場供應不足,以致成本價格大升時,市場是不會遷就,那供應不穩的產品會很快被其它供應穩定的產品取代,搶占其市場份額。故此,供應不穩損失的隻會是供應者本身。我們從中可體驗海產食物上遊行業的本質『穩』。
第二,魚產品時限性的重要。魚容易腐爛的特質,是海產食物供應鏈的中遊必須麵對的問題。若問題處理不善,如積存過久,魚產品的質量必大受影響,價值亦隨之大減,甚至變成廢棄物。我們從中可體驗海產食物中遊行業的本質『快』。
第三,須避免中介者從中作梗。從以上的曆史事實可見,海產食物企業必須建立一滲透力極強的分銷網絡,避免單純依賴單一分銷商、分銷途徑,確保整條供應鏈暢通。因為單一分銷商、分銷途徑獨大不但使企業議價能力下降,而且其分銷策略上的些微改變很容易影響市場的供應。我們從中可體驗海產食物中遊行業的本質『滲』。
從以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間國際海產食物企業,如要在一個複雜多變的市場中成功生存並茁壯成長,必須在其供應鏈上同時抓緊『穩』、『快』、『滲』三大行業本質的整體性,缺一不可。以三菱商事為首的「北商」集團在1980年的失敗,就是因不明白海產食物『穩』、『快』、『滲』這三大行業本質,以至最終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魚市場泡沫,累己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