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你在聽嗎?”
“噢……”
“你別難過,亡羊補牢還來得及,思敏要跟你說話。”
“媽,”思敏的聲音細如蒼蠅拍翅,“媽,對不起,我收回我的話。我不該罵你。”
思敏罵自己什麼雅卿已經忘了。歉意在她的胸口堆積,許久她才問出一句:“吃飯沒?”
“在阿姨家吃過了,”思敏說,“媽,其實我還是比較喜歡吃你煮的菜。我不該說我再也不吃你煮的菜……”
“沒關係,”女兒的安慰,使雅卿兩頰無聲地掛滿淚水,“是……是我……該說……對不起!”
她忽然想到自己嫁給勉力時母親和她之間的小小風波。母親說:“一念完大學就嫁人,沒出息!”她不假思索應了一句:“我就是不想象你一樣有出息!隻要我老公有出息就好了!”這句話,應該深深刺傷了母親的心吧!母親並非不滿意這樁婚事,隻是脾氣硬,習慣以嚴苛的口氣刻薄自己人而已。
溫柔懂事的思敏先向自己說抱歉,化解了一場母女危機。但倔強的自己,何曾向母親道歉呢?和她一樣倔強的母親,也永遠失去跟女兒的童年與青春期道歉的機會,遺憾以終了。
天下的媽媽都以為自己的方式是為孩子好,但孩子究竟能吸收多少?這樣的代溝,每一代間都存在吧!雅卿向女兒說出“對不起”的同時,仿佛覺得牆上母親的遺照出現了一抹微笑。 Θ思Θ兔Θ網Θ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和師長、朋友一樣,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如果把我們比喻為植物,師長所扮演的可能是園丁,朋友們可能是陽光和水,而父母們的角色如同土壤。
土壤是重要的一環。如果是窮山惡水,一株再堅韌的植物,也要費許多工夫才能紮根、發芽及茁長。
我這麼說,許多堅持“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衛道人士可能要抗議了。但是,天下真的無不是的父母嗎?
很多社會新聞提供了反證。有些父母為了自己一點的享受,把親生的女兒推人火坑;受虐兒童,在每個鄉鎮鄰裏都時有所聞;有些孩子甚至在家遭受性虐待,有的小孩因為小時候父母婚姻不愉快的陰影,導致精神憂悒,終其一生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幸福。曾經主演過電影《美得過火》的法國名模特兒卡洛波桂,在她第二次離婚時,仍然把她婚姻不幸福的原因,歸給她不快樂的童年。“童年的陰影大大了。”婚姻失敗的理由有千百種,責任是雙方要共負的。她並沒有分析婚姻失敗的原因,隻如此感歎:“一直到我第二次結婚,我仍然缺乏對人生的安全感,終致失敗。”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我們的性格形成期,父母的影響很大。父母常企圖在我們的童年中擔任“主宰”的上帝,告訴我們這個不行,那個一定要那樣做,好孩子就是要乖、要聽話。可是,他們真的對自己那麼有自信嗎?
不,他們也第一次當父母,他們也有他們的惶恐與疑惑。在麵臨困境時,他們必須隱藏他們發抖的雙腿,擋在你的麵前,用顫唞的口氣說:“……那沒什麼好怕的。”
這裏有一個很有趣的數據:台灣第一個“父母學苑”,公布了一個父母的困擾排行榜,最讓父母感到困擾的,正是“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第二名是“如何適當控製自己的情緒”,第三名是“不知如何管教孩子”,第四名是“夫妻管教態度不一致”……是的,在你對這個世界還感到不知所措時,你的父母對你的到來比你還疑惑。
他們隻好利用權威和嚇唬來統治你,因為大部分的父母並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理由。由於沒有人為父母們消除他們人生中的恐懼,他們也隻好將他們的恐懼,情不自禁地加在你身上。許多女孩對性懷有恐懼感,使她們在婚姻或愛情的旅程中充滿了“靈與肉”的掙紮。她們質疑“你愛的是我,還是我的身體?”對性懷有不潔感,使她們在對待兩性的問題時,動不動就踢到石頭!這往往是母親在幼年給予女兒的心理上的烙印。
我曾經有過很不愉快的童年。因為過多的精神上的恫嚇,使我曾經非常歇斯底裏,非常不信任別人的愛,為自己“永遠做不好”而痛苦,為此我掙紮了很多年。這一段往事,說起來當然讓人不快樂,但是我想,也許你也有同樣的困擾,我把它說出來,也許可以化解你心中的結。
我記得,從小我的母親和老師,為了讓我了解什麼叫做貞節,用的都是恐嚇的方式。小學的時候,有一次發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強暴殺人案。老師鄭重告訴我們:“給那麼多人這樣過,還好被殺了,否則活著怎麼做人?”
而我的母親為了提醒我在補習回家途中注意安全,她用的也是恐嚇的方式:“你晚上回來,要跟同學在一起,不要一個人走在暗路上,否則你就會被強暴,那麼你一輩子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