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比較差”,不代表你以後不會“比較好”。
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並不是比較得來的。爭長短不一定有意義。
正如綠鈴子擁有比較多的水,但不會比常春藤長得好,過多的水分隻會使它的根莖腐朽。而青苔若爭取了太多的陽光眷顧,也並不會像向日葵一樣容光煥發。
比較也許免不了,但可別變成惡性競爭,那麼我們會發現,失去的會“比較”多。
人生以快樂為目的(9) 作者:吳淡如
給予——先“發”製人
“媽,我要學做生意。”
雖然瑜慧是個企管碩士,教人家怎麼做生意是她的老本行,可是,當她聽到自己的兒子這麼說時,還是大吃一驚。
“你為什麼要學做生意?我給你的零用錢不夠用嗎?”
這是她第一個反應。“我每個月不是給你五千元嗎?你每個月不是都會存下兩千元,怎麼錢會不夠呢?”
每個母親,不管她們的學識如何淵博,在麵臨孩子的成長時,一樣大驚小怪,恢複她們潛在性歇斯底裏的本質。敬誌看著媽媽如臨大敵的樣子,忍不住覺得好笑。
“媽,你冷靜一點,聽我說嘛。”
敬誌像個小大人一樣,要媽媽坐下來。這一點,是他在母親寫的書中學的,要跟對手談判,應該坐下來好好談,尤其在對手顯得非常急躁的時候,拉把椅子讓他坐下,有緩兵之效,人們能夠比較心平氣和地談事情。
“我不是沒錢,我是想學做生意。這兩者未必有關聯。你不是常說,現在就得好好學習經驗,以為將來做準備?”
“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兒子才十二歲,什麼時候講話變得這麼井井有條了?瑜慧恢複了冷靜:“那麼,你要做什麼生意呢?”
“我想賣蘋果派!”兒子得意洋洋地宣布答案。
“哪裏來的貨源廣她納悶地問。
“你一年前不是買了一部新式的烘烤機嗎?”敬誌說,“當初,你教過我做蘋果派,很好吃。我打算自己做來賣,每個星期天,我們家附近的公園都有很多人……”
“你會自己做蘋果派?我教你的你都還記得?”
“當然!”敬誌說,“我還有食譜幫忙!我已經試做了幾次,蠻好吃的。”敬誌拿出一本母親當時興衝衝學烹飪時買的《酉洋點心食譜》來。
瑜慧一時紅了臉,除了她的工作外,她是做什麼都是一時興起、滿腔熱血又虎頭蛇尾的人。看到兒子拿出那本她八輩子前就想把它丟進垃圾桶的食譜,瑜慧非常不好意思。
“為什麼我都不知道呢?”
“你寫的書上說,在籌碼不夠或準備不周時,絕不能貿然透露商業機密。”
天哪,這鬼靈精怪的小子!十二歲,早熟得可怕!一個超齡閱讀的兒子,不知是福是禍!
“我的同班同學董玲君會做甜甜圈,我們要一起做生意,她可以用我們家的機器嗎?”
“你們要注意安全……”
“媽,你放心啦,我把那個機器的使用規則都背熟了,絕對比你還小心!”
沒錯,瑜慧自己非常不小心,忘了關瓦斯、熱水器,或把衣服燙出一個大洞是常有的事。她是一個粗心的單親媽媽,兒子有時候像她的保姆。對自己的粗心,她早已投降。連以前的老公趁她出差把女人帶回家,都還是那時才六歲的兒子提醒她,她才知道。為時已晚,難以挽回。
“好吧!我必須給你任何協助嗎?”她也在商言商起來。
“不用。不過,有錢出錢,你可以投資我,我會把百分之五十的股份給你!”
於是,她出了兩百元,成為他的合夥人。敬誌還起草了一份合夥契約。瑜慧這才真正了解自己的兒子——他竟然已經把她書架裏大半的企管書看完了。
“你如果想成為我的合夥人,你必須不插手管事才行。”敬誌和她勾勾指頭。
因為忙,她忘了她和敬誌的合夥事業。直到那個星期天,她和幾個死黨們喝完咖啡回來,看到敬誌躺在沙發上,懶洋洋地看一本《卡內基的人際關係學》,她隨口問他:“今天到哪個同學家?”敬誌靦腆地回答:“我今天去做生意呀!”她才想起這回事。
“生意做得如何?”瑜慧裝作不在乎地問著她的合夥人。她非常關心他的第一筆生意,卻不敢過分關心,怕給兒子太大的壓力。因為,在她的估算下,他不太可能賺到什麼錢,成本效益是有問題的。
“嗯……”敬誌欲言又止。
“你的產品……好吃嗎?”她小心翼翼地問。
“我覺得還不錯,大家也都說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