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無數的16歲孩子都平平凡凡地過著合情合理的生活。在大人們眼裏,這也許是個天真浪漫,無憂無慮的年齡,是個好好學習,不斷充實的年齡,然而這都是一些表麵現象。如果您能真正走進去,您會發現許多值得寫的東西,它們沉睡在這個年齡的底層。為了適應社會,無數少年將它們埋進了心底,而讓自己盡力去成為社會心目中的16歲孩子。可這些不為人知的想法或疑慮,正是我們剛剛開始成熟時迸發出的火花,也是最真實的。我想,您應該到普普通通的中學生中去走走,去挖掘一下,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本已經不薄的書了。
您瞧,我不知胡說了些什麼,總覺得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和寫在紙上的相距太遠,但願您能領會。《16歲的思索》一書,我的一些同學都搶著要看,看後都說好,但又都覺得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
我16歲了,似乎才明白:“適者生存。”達爾文的進化論對我看待生活來說,猶如一雙有力而殘酷的大手,將我放進了這個社會,不讓我超越,直至叫我不再做無用的抗爭,在這個社會裏創造自己全部的價值。也就是說,我不得不適應社會,而不能叫社會來適應我,這便是我現在的結論……
上海的女高中生鹿鳴,寫來十頁之長的來信,簡直像一篇當代中學生題材文學作品述評,批評之尖銳,是正式出版物上從未見過的。
她在信的最後說:
寫中學生的作家們,腳下是一條艱難的道路。但是,總得有人去闖,你說呢?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啊!要寫就要寫成功。不是先寫,而是先去了解,先去體會--這樣才能成功!
我捧著一封封來信,就像捧著一顆顆滾燙的心,全身充滿了神聖感和責任感。接著,我就坐臥不安了,仿佛隨時都看見一雙雙期望的眼睛。
多少個夜晚,我伏案疾書,給各地的少男少女們複信。在全家人的幫助下,複信量超過了1500封!但是,我的內心並不安寧,我深知讀者們盼望的並非隻是一封回信,而他們關心的諸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封信裏回答清楚。
驀然,一個重大的計劃出現了:開始一次文學旅行,去各地尋訪那些肯向我訴說內心秘密的少男少女朋友,寫一部刻劃當代中學生群像的紀實文學作品,力求真正進入少男少女的神秘世界。
從此,孤身長旅的計劃一天比一天強烈地吸引著我。之所以如此,是我在反複閱讀那些挑選出的來信時,發現了大量的心理衛生問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所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指身體健康,還必須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健康。然而,采寫少男少女生活的10年經曆告訴我,影響他們正常發展的關鍵障礙,恰恰是心理健康方麵的缺陷。我想,下一番大功夫,調查和采寫清楚少男少女在青春期裏的心理健康狀況,既是文學表現的一個新領域,又是有益於少男少女和諧發展的新探索。
第一章
外麵的世界很新鮮
第一節
別人不喜歡我,我自己喜歡我,我覺得我比周圍的人高尚多了。可是,每當看見一群群同齡人有說有笑地走著,而我卻孤身一人遊蕩,心便如刀絞一般。
--徐牧雲日記
在準備文學旅行的時候,我無意中翻出了一封信。信是北京一位名叫徐牧雲的女中學生寫來的,訴說她走出孤獨的新鮮感受,並附了一篇過去的日記。記得我已經複信給她,卻記不清說了些什麼,隻在她的原信上留下“嚴重孤獨可麵訪”幾個字。是什麼驚人的事牽動過我的心?我開始重讀徐牧雲14歲生日的那篇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