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外麵的世界很新鮮(6)(1 / 1)

她寫道:

14年前的今天,上帝賜予我生命,使我降生到這紛亂的人世。我孤獨地度過了14年,其間嚐盡了沒朋友的痛苦。我曾經努力地追尋過,可得到的總是失敗,以至於對失敗的感覺由傷心變成麻木了。我曾放聲痛哭:上帝啊,你既然已經賜給了我生命,為何不再賜給我幸福?別人都說你是世間最公正的,為何對我如此不公?你既能預知我的命運,為何還要創造我?你開了一個多麼殘酷的玩笑!

今天,是我14周歲的生日。人人都說生日是最快樂的,為什麼在我的臉上卻找不到一絲笑意。桌上擺著蛋糕,點著蠟燭,卻沒有人為我唱祝福歌,更沒有人對我說Happy

Birthday(生日快樂--作者注),連父母都到外地出差去了。桌上的蠟燭一閃一閃的,我卻沒有勇氣把它吹滅。我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仿佛如果把它們吹滅了,就會有災難降臨到我的頭上。真的,我真的害怕,怕14歲的孤獨。我寧願永遠這樣坐著看蠟燭的燃燒,也不願意跨進14歲的門檻。

有人說,十三、四歲是充滿歡樂的年齡,但我覺得十三、四歲是一個殘忍的年齡,它扼殺了我那顆純真的心。在13歲裏,我考取了重點中學,卻也因此失去了唯一的朋友。我幾乎成了機器人,每天就是起床、吃飯、上學、放學、趕寫作業,除此之外便是忍受孤獨和寂寞。我厭倦了這痛苦難熬的歲月,厭倦了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活,厭倦了那虛偽的人際關係。現在,唯有文學作品和音樂尚能給我一點慰藉,不然,我真不知還活著幹嗎?

我不願乞求別人給我友誼,我要去尋找和爭取。一天又一天過去了,我還是沒有找到。每天,看著同學們互相利用,看著他們那硬擠出來的幹笑,我的心裏有一種痛楚,又有一絲得意,仿佛不花錢白看戲。這也許是幸災樂禍吧,或許還是一種變態心理。由於我長期在一旁看別人做事,使我養成了對任何事都冷眼旁觀,而不願意介入的習慣。於是,我更加孤獨了。

雖然如此,我漸漸地並不那麼厭世了,大概是習以為常了吧,有時還發現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別人不喜歡我,我自己喜歡我,我覺得我比周圍的人高尚多了。可是,每當在馬路上看見一群群同齡人有說有笑地走著,而我卻孤身一人遊蕩;每當課間休息的時候,同學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熱熱鬧鬧談天說地,而我卻獨自站在一邊時,我的心便如刀絞一般的疼痛。我不知該怎麼辦?隻感到活在世界上太累了,盡管我並未幹什麼了不起的大事。

14歲會怎麼樣呢?我不知道。

仔細讀完徐牧雲的14歲日記,我決定馬上采訪她。我注意了日記的時間是3年前,這就是說,她已經17歲,該上高二了。3年多的時間,對變化迅速的中學生來說是漫長的。了解一下她的變化,不是很有價值嗎?這或許可以為我的文學旅行提供一些經驗。

在少男少女們的大量來信中,訴說孤獨之苦的內容占了相當高的比重,可見這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海南一位男中學生來信,稱自己生活在“孤獨的冰山下”,“心已結了冰,厚厚的冰難以融化。”那麼,這種四季不化的“冰”來自何處呢?難道它永遠是四季不化嗎?

我欣喜地發現,徐牧雲在信中說她已開始走出孤獨的謎宮,已開始進入快樂的世界。這好似嚴冬過後枯枝上萌發的一抹新綠,給人帶來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