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載洵、載濤沒有聲望,輿論都是負麵評價,更難以羅致到像樣的人才。所以,康梁就成為載濤羅致的對象。
就是說,對載濤來說,與康梁保持密切關係,是與載澤、奕劻暗鬥的需要,也是他為實現政治野心羅致名流的需要。
就在皇族內閣引發國人抗議、鐵路國有化導致四川局勢日益惡化的情況下,皇族內部爭鬥也近乎白熱化了。載濤遂向梁啟超打入北京做地下工作的潘若海問計。
載濤的這一舉動,讓梁啟超看到了尋找另外辦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時也達到改良政治目的的機會。
於是,梁啟超及其助手和載濤一起,密謀策劃了一個政變計劃。
這個政變計劃就是:載濤以禁衛軍訓練大臣、軍諮大臣身份,收撫禁衛軍,同時拉攏駐紮保定的第六鎮統製吳祿貞,裏應外合發動政變,消滅奕劻、載澤,奪取政權,由載濤組織以康梁為主導的新內閣,以資政院代國會,實行君主立憲體製。當然,從梁啟超角度考慮,這應該隻是過渡,隨後馬上進行國會議員選舉,由國會選舉新內閣,此時,皇族自然會退出政治舞台,而由康梁徹底掌握政權。
政變計劃製訂後,梁啟超和載濤,開始分頭行動。
先說梁啟超這方麵的行動。
1911年5月,梁啟超開始籌劃組織全國性政黨之事。因為一旦政變成功,舉行國會選舉,率先組織政黨即有望在選舉中獲勝,這也就等於拿到了組閣權。實際上,梁啟超在國會請願運動中就有組織政黨的計劃,請願失敗之後,經梁提議,國內外改革派人士發起成立了帝國統一會,在民政部獲得登記,那是為提前開國會做準備的。載灃拒絕明年開國會,帝國統一會甫成立就轉入沉寂。當政變計劃製訂後,組織政黨之事又變得緊迫起來,為此,梁啟超與徐佛蘇、康有為、湯覺頓等人多次商議,決意以各省諮議局聯合會為舞台,聯絡各省諮議局人士,組織一大政黨,而且很快就於6月4日掛牌成立,名為“憲友會”。
6月中旬,梁啟超指派剛在國內完成組黨任務去日本給他彙報情況的湯覺頓再次回國。名義上,湯覺頓的任務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憲友會的運作,協助憲友會常務幹事、梁啟超的另一助手徐佛蘇主持黨務,實際上另有使命。
什麼使命呢?
聯絡新軍將領是也。
雖然梁啟超反對革命,但並不等於說他反對實力。從戊戌政變到流亡海外,梁啟超一直沒有忽視軍隊的重要性。流亡日本期間,就積極與日本士官學校的中國留學生發展關係,通過其時務學堂時的得意門生蔡鍔,梁啟超與號稱“士官三傑”的張紹曾、吳祿貞、藍天蔚有了一定交情。
張紹曾直隸大城人,日本士官學校一期生,畢業後任北洋督練公所教練處總辦。吳祿貞湖北雲夢人,與張紹曾為留日同學,此人舊學有根底,回國後早露頭角,在東北幫辦延吉邊務,與日本交涉,極具聲譽,他恃才傲物,與滿人少壯派良弼交誼最篤。藍天蔚也是鄂人,與吳祿貞同鄉、同學。
前已提及,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對留日軍校生保持戒心,罷黜袁世凱後,載濤、良弼反其道而行之,開始重用留日士官生,借良弼之薦,吳祿貞獲任第六鎮統製,駐防保定;又經吳祿貞之力,張紹曾獲任第二十鎮統製,駐防灤州;藍天蔚獲任第二混成協協統,駐防奉天。此三支軍隊駐防京畿,位在肘腋,不可小視。梁啟超政變計劃中裏應外合的軍隊,裏是禁衛軍,外即是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掌握的這兩鎮一混成協。
湯覺頓攜此秘密使命回國,先到奉天“勾留數日”後才赴京。此行顯係為載濤和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之間的聯絡而來。
再看看載濤這方麵的行動。
皇族內閣公布的當日,軍諮處從陸軍部獨立出來,成立軍諮府,載濤獲任軍諮大臣,掌握了軍令權,同時仍兼任禁衛軍訓練大臣。與梁啟超達成政變計劃後,載濤向載灃提出建議,於9月間在直隸永平進行演練,謂之“永平秋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