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並沒有因為袁世凱不買他的賬而怪罪袁世凱,反而是禮貌周全,當天又差人到袁處回拜。
17日,即袁世凱與載灃會麵後的次日,正式遞交了新內閣組成名單,載灃隨即批準。
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屆完全按照君主立憲原則組成的責任內閣。
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
外務部:外務大臣梁敦彥,副大臣胡惟德。
民政部:民政大臣趙秉鈞,副大臣烏珍。
度支部:度支大臣嚴修,副大臣陳錦濤。
學部:學務大臣唐景崇,副大臣楊度。
陸軍部:陸軍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
海軍部:海軍大臣薩鎮冰。
法部:司法大臣沈家本,副大臣梁啟超。
農工商部:農工商大臣張謇,副大臣熙彥。
郵傳部:郵傳大臣楊士琦,副大臣梁如浩。
理藩部:理藩大臣達壽,副大臣榮勳。
這個內閣,並不是袁世凱心目中的理想內閣。在他的計劃裏,是希望革命黨方麵一起參加組織內閣的,但是黎元洪、黃興拒絕了袁世凱的建議,他隻能組成北洋係和立憲派的聯合內閣,作為過渡。
即使這樣,這個內閣還是不能順利組建。立憲派領袖人物張謇就拒絕接受,他稱:“兵禍已開,郡縣瓦解,環觀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無可為和平之結果者……”而被任命為法部副大臣的梁啟超也沒有接受。
這是一個不祥的訊號,連一向穩健的君主立憲派領袖人物張謇都轉變了態度,可見人心已不再對保留君主抱有期待。
張謇的態度令載灃感到緊張。
22日,載灃麵見隆裕太後,決定“撥內帑賞給各項兵丁每名一兩”,以收買軍心;28日,午時,載灃在太廟主持告祭禮,敬謹宣誓君主立憲信條十九條,以這個方式,再次向天下宣示實行憲政的決心與誠意。
同時,載灃還急忙給張謇回電,懇切地表示:“前經宣布憲法大綱十九條……此後庶政公諸輿論,決不至於再有障礙。”又致電梁啟超,稱他“久羈海外,時以祖國存亡為念,乃朝廷所深知,現政治更始,百端待理”,請他能“迅速回國”,還誠懇地說,“國勢艱危至此,想亦不能忘情也”。
這些,可以看作載灃為維係皇位做的最後努力。
他能做的,也隻有這些了。
但是,在袁世凱看來,載灃最該做卻沒有做的是——辭職。按照君主立憲原則,皇帝隻是名義上的,也隻具有純禮儀性職權,攝政王確實是可有可無的;更重要的是,袁世凱於公於私,都對載灃充滿怨恨,所以可有可無的情況下,當然選擇後者。
不過,載灃並沒有辭職的打算。倒不是他多麼留戀權位,而是他根本就沒有通過辭職方式承擔責任的理念。傳統中國,通過辭職承擔責任的事也有,但那是宰相要做的,不是最高領導人要做的。或許,在他看來,辭職就是放棄責任,既對不起慈禧太後和光緒帝,又對不起做皇帝的兒子。
袁世凱隻得向他動手了。
11月24日,新內閣運作6天後,袁世凱當麵對載灃說,國務由責任內閣承擔責任,非特殊情況,就不再入對奏事了。
作為攝政王,載灃代行皇權,所以他每天上朝第一件事就是召見中樞重臣議事,等於早朝;也常常召見重臣討論重大問題,相當於禦前會議。但袁世凱要求停止召見,他也不再每天來見攝政王請示彙報了。載灃隻好以上諭形式表示同意,但要求袁世凱就哪些事不再入對麵奏開出清單。袁世凱並沒有理會。就這樣,從25日起,即“按照完全責任內閣章程辦事”,載灃不再每天召見大臣議政,“以符君主立憲政體”(載灃日記中語)。
即使這樣,載灃也沒有考慮過辭職。但是,對時局,他已失去了發言權,眼睜睜看著袁世凱與南方周旋。
袁世凱本以為已和黎元洪達成和平解決時局的共識,他本人也已通過努力從滿洲親貴手中奪取了政權,唯一的問題是到底保留還是取消君主名號,而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召開代表會議解決的。剛剛公布了責任內閣名單,正在為不能吸納革命黨人加入新內閣而遺憾的袁世凱,突然接到湖北前線傳來消息:黃興率領由湘軍為主的各省援軍和湖北民軍組成的三路人馬反攻漢口!革命黨背景的《神州日報》則在袁內閣公布的同日發表了《論過信袁世凱者之誤》的社論,痛詆袁有曹操、王莽之遺風,“欲其身享無帝王之名而有帝王之實”,表示“吾人決不能以無數鮮血,億兆無量之犧牲,而供袁一人坐享之利,為富貴之資”。
這讓袁世凱感到壓力陡增!本來,親貴集團特別是少壯派和一些漢人高官對袁世凱一味求和就甚為不滿,接到民軍反攻漢口的消息,就給了他們攻擊袁世凱的口實。11月19日,直隸總督陳夔龍致電袁世凱,內稱:“讓之一字,非臣子所忍言,且於全國前途亦極危險。是欲挽回危局,非戰不可!”他警告袁不可“審慎徘徊”。
然而,督撫中也有建議袁世凱繼續退讓的。山東巡撫孫寶琦即致電袁世凱,稱朝廷要各省派代表赴京的命令各省都不接受,而南方正在上海召集代表會議,商議組織新政府,他建議袁世凱派代表參加他們的會議。
袁世凱暫時不打算退讓,他下令馮國璋部對民軍的進攻予以還擊,同時派人向民軍方麵通報袁世凱組織責任內閣的情況,表示政治改革已無障礙,改良政治的目的已實現,漢人之間沒有理由繼續再打仗了,以免引起外國幹涉,給外人以可乘之機。黎元洪的代表這次卻格外強硬,他們的意思是,革命的目標是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國,現在,這個目標並沒有實現。
這讓袁世凱進退維穀。從他個人角度說,清帝退位、建立起共和國家,他就是國家元首、大總統;保留君主名號,他隻能是內閣總理,相對來說前者更有吸引力。但是從大局考慮,袁世凱認為在大變革大轉型時代,保留君主對國家、人民是有利的。況且,到底是實行共和立憲還是君主立憲的憲政體製,應該由人民決定——通過召開各省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所以,接到前線和談失敗的消息,袁世凱對《泰晤士報》記者發表談話,重申君主立憲製是當下適合國情的政體,倘若實行共和,將會導致內亂,並會引發外國幹涉雲雲。當然,光說是不夠的。既然民軍方麵主動進攻,既然和談難以進行下去,按照袁世凱“妥協輔之以武力”方略,隻能以戰促和了,所以他指示馮國璋反守為攻,顯示一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