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外邊的世界卻一直很不平靜。1915年底,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複辟帝製,載灃隻說了句“胡鬧”,便在醇王府安逸生活中冷眼旁觀帝製鬧劇的上演,83天後,袁世凱不得不宣布取消帝製,旋即他便在鬱悶中死去。
對袁世凱的死,醇王府上下,不會感到惋惜。一直以來,大清帝國的皇族親貴們對袁世凱耿耿於懷,痛恨不已。醇王府裏也同樣充溢著這樣的氛圍,以至於溥傑在祖母處看到報紙雜誌上刊登的孫中山、袁世凱的照片,必定用手將照片上的兩隻眼睛挖去,此舉大受家人的褒揚,說這孩子“有誌氣”。不過幼蘭對袁世凱卻不這麼看,因為他的父親榮祿與袁世凱關係密切,看到兒子這樣做,就出麵製止。
下台後的載灃對恢複清室並不熱心,或者說不存幻想。
1917年5月的一天,淩晨,睡夢中的載灃被電話叫醒。是他的七弟載濤打來的,載灃先是一頓抱怨,說深更半夜打什麼電話,什麼事不能等白天說?當載濤向他通報說張勳率兵入宮了,想問他有什麼看法時,載灃一時無語。載濤無奈,連夜趕到醇王府,當麵與載灃研究對策。此時,許多忠於皇室的前清遺老及皇族親貴狂喜萬狀,以為愛新覺羅家族可以重新掌權了,紛紛喜不自禁地跑到醇王府向載灃報喜,並勸說他複職輔佐溥儀治理天下。
然而,載灃卻異常謹慎。
大清帝國亡國後的一段時間裏,肅親王善耆在日本人的扶植下在東北建立軍隊;恭親王溥偉和舊臣鐵良、升允等在青島、旅順等地一直不停地策動複辟;蒙古貴族巴布紮布等也以勤王複辟的旗號起兵南下等,都沒有成功。對張勳此次能不能成功,載灃、載濤都感到沒有任何把握,所以采取了靜觀其變、樂觀其成的態度。結果,僅僅12天,複辟鬧劇即草草收場。對此,載灃內心或許感到遺憾,但態度依然淡定、超脫。
福晉幼蘭與載灃大不同,她對大清亡國一直耿耿於懷,始終不甘心,時刻幻想著恢複“祖業”,經常拿“恢複祖業”教育年幼的兒子溥傑,所以她對張勳複辟失敗痛心疾首,仍然寄希望有朝一日張勳能夠卷土重來,於是她對天磕頭,祈求上天保佑張勳無恙,並張羅著要溥傑和張勳的女兒結婚,隻是由於算命的說溥傑與張勳女兒屬相不合才不得不作罷。盡管如此,幼蘭一直和宮中小朝廷的端康太妃(即光緒帝珍妃之姐瑾妃)相互接托,各使自己的心腹太監和奉係軍閥拉攏,寄希望奉係軍閥能夠幫助恢複大清,結果財物被騙,拉攏未成。
幼蘭積極主動對外聯絡,載灃則正相反。他最怕應酬交際,來客坐談多久,決不留飯,也從不到別家去盤桓。即使對於親戚本家,隻是在慶吊大事時照例露下麵,寒暄幾句即告辭。好交際的幼蘭因為按照規矩每天午飯、晚飯要和載灃同吃,也不好意思留客人吃飯。有一次貝勒、曾擔任過軍機大臣、軍諮大臣、禁衛軍訓練大臣的侄孫毓朗的福晉對幼蘭說:“聽說您這裏西餐做得很好,您既不留我在這裏吃飯,給我送兩樣嚐嚐好不好。”幼蘭隻好在苦笑之下差人把菜送到毓朗家。
可是,外邊的世界卻一直很不平靜。1915年底,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複辟帝製,載灃隻說了句“胡鬧”,便在醇王府安逸生活中冷眼旁觀帝製鬧劇的上演,83天後,袁世凱不得不宣布取消帝製,旋即他便在鬱悶中死去。
對袁世凱的死,醇王府上下,不會感到惋惜。一直以來,大清帝國的皇族親貴們對袁世凱耿耿於懷,痛恨不已。醇王府裏也同樣充溢著這樣的氛圍,以至於溥傑在祖母處看到報紙雜誌上刊登的孫中山、袁世凱的照片,必定用手將照片上的兩隻眼睛挖去,此舉大受家人的褒揚,說這孩子“有誌氣”。不過幼蘭對袁世凱卻不這麼看,因為他的父親榮祿與袁世凱關係密切,看到兒子這樣做,就出麵製止。
下台後的載灃對恢複清室並不熱心,或者說不存幻想。
1917年5月的一天,淩晨,睡夢中的載灃被電話叫醒。是他的七弟載濤打來的,載灃先是一頓抱怨,說深更半夜打什麼電話,什麼事不能等白天說?當載濤向他通報說張勳率兵入宮了,想問他有什麼看法時,載灃一時無語。載濤無奈,連夜趕到醇王府,當麵與載灃研究對策。此時,許多忠於皇室的前清遺老及皇族親貴狂喜萬狀,以為愛新覺羅家族可以重新掌權了,紛紛喜不自禁地跑到醇王府向載灃報喜,並勸說他複職輔佐溥儀治理天下。
然而,載灃卻異常謹慎。
大清帝國亡國後的一段時間裏,肅親王善耆在日本人的扶植下在東北建立軍隊;恭親王溥偉和舊臣鐵良、升允等在青島、旅順等地一直不停地策動複辟;蒙古貴族巴布紮布等也以勤王複辟的旗號起兵南下等,都沒有成功。對張勳此次能不能成功,載灃、載濤都感到沒有任何把握,所以采取了靜觀其變、樂觀其成的態度。結果,僅僅12天,複辟鬧劇即草草收場。對此,載灃內心或許感到遺憾,但態度依然淡定、超脫。
福晉幼蘭與載灃大不同,她對大清亡國一直耿耿於懷,始終不甘心,時刻幻想著恢複“祖業”,經常拿“恢複祖業”教育年幼的兒子溥傑,所以她對張勳複辟失敗痛心疾首,仍然寄希望有朝一日張勳能夠卷土重來,於是她對天磕頭,祈求上天保佑張勳無恙,並張羅著要溥傑和張勳的女兒結婚,隻是由於算命的說溥傑與張勳女兒屬相不合才不得不作罷。盡管如此,幼蘭一直和宮中小朝廷的端康太妃(即光緒帝珍妃之姐瑾妃)相互接托,各使自己的心腹太監和奉係軍閥拉攏,寄希望奉係軍閥能夠幫助恢複大清,結果財物被騙,拉攏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