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不但利用中國的舊禮教作為軍隊的精神基礎,而且利用宗族觀念和鄉土觀念來加強軍隊的團結力。他選的官佐幾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鄉人。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裏的人。這樣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別濃厚,這是湘軍的第二特點。
曆史上的精神領袖很少同時也是事業領袖,因為注重精神者往往忽略事業的具體條件。在西洋社會裏,這兩種領袖資格是完全分開的。管教者不必管事,管事者不必管教。在中國則不然:中國社會幾千年來是政教不分、官師合一的,所以在中國,頭等領袖必須兼雙層資格。曾國藩雖注重為人,並不忽略做事,這是他的特別的第三點。
當時綠營之所以不能打仗,緣故雖多,其中之一是待遇太薄。曾氏在起始辦團練的時候,就決定每月陸勇發餉四兩二錢,水勇發三兩六錢,比綠營的餉額加一倍,湘軍在待遇上享有特殊權利。湘軍作戰區域是長江沿岸各省,在此區域內水上的優勢很能決定陸上的優勢,所以曾國藩自始就注重水師。關於軍器,曾氏雖常說打仗在人不在器,然而他對軍器的製造,尤其對於大炮的製造,是很費苦心的,他用盡心力去羅致當時的技術人才。他對於兵士的操練也十分認真,他自己常去督察檢閱。他不寬縱他的軍官,也不要軍官寬縱他的部下。
曾國藩的事業,如同他的學問,也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他要救舊社會、舊文化,而那個舊社會、舊文化所產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搗亂。他要維持大清,但大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他在長沙練勇的時候,舊時的官兵恨他的新方法、新標準,幾乎把他打死了,他逃到衡州去避亂。他最初的一戰是個敗仗,他投水自盡,幸而被部下救起來。他練兵打仗,同時他自己去籌餉。以後他成了大事,並不是因為清廷和官僚自動地把政權交給他,是因為他們的失敗迫著他們求曾國藩出來任事,迫著他們給他一個做事的機會和權利。
曾國藩不但利用中國的舊禮教作為軍隊的精神基礎,而且利用宗族觀念和鄉土觀念來加強軍隊的團結力。他選的官佐幾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鄉人。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裏的人。這樣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別濃厚,這是湘軍的第二特點。
曆史上的精神領袖很少同時也是事業領袖,因為注重精神者往往忽略事業的具體條件。在西洋社會裏,這兩種領袖資格是完全分開的。管教者不必管事,管事者不必管教。在中國則不然:中國社會幾千年來是政教不分、官師合一的,所以在中國,頭等領袖必須兼雙層資格。曾國藩雖注重為人,並不忽略做事,這是他的特別的第三點。
當時綠營之所以不能打仗,緣故雖多,其中之一是待遇太薄。曾氏在起始辦團練的時候,就決定每月陸勇發餉四兩二錢,水勇發三兩六錢,比綠營的餉額加一倍,湘軍在待遇上享有特殊權利。湘軍作戰區域是長江沿岸各省,在此區域內水上的優勢很能決定陸上的優勢,所以曾國藩自始就注重水師。關於軍器,曾氏雖常說打仗在人不在器,然而他對軍器的製造,尤其對於大炮的製造,是很費苦心的,他用盡心力去羅致當時的技術人才。他對於兵士的操練也十分認真,他自己常去督察檢閱。他不寬縱他的軍官,也不要軍官寬縱他的部下。
曾國藩的事業,如同他的學問,也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他要救舊社會、舊文化,而那個舊社會、舊文化所產生的官僚反要和他搗亂。他要維持大清,但大清反而嫉妒他、排斥他。他在長沙練勇的時候,舊時的官兵恨他的新方法、新標準,幾乎把他打死了,他逃到衡州去避亂。他最初的一戰是個敗仗,他投水自盡,幸而被部下救起來。他練兵打仗,同時他自己去籌餉。以後他成了大事,並不是因為清廷和官僚自動地把政權交給他,是因為他們的失敗迫著他們求曾國藩出來任事,迫著他們給他一個做事的機會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