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自己的科學知識的幼稚,也是他的事業失敗的緣故之一。北洋海軍初成立的時候,他請了英國海軍有經驗的軍官做總教官和副司令。光緒十年(1884年)左右,中國海軍紀律很嚴,操練很勤,技術的進步很快,那時中國的海軍是很有希望的。後來李鴻章誤聽人言,辭退英國海軍的軍官而聘請德國陸軍騎兵的軍官來做海軍的總教官,以後中國的海軍的技術反而退步。並且李鴻章所用的海軍總司令是個全不知海軍的丁汝昌,丁氏原是淮軍帶馬隊的,他做海軍的領袖當然隻能誤事,不能成事。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海軍占世界海軍的第八位,日本的海軍占第十一位。我們的失敗不是因為船不如人、炮不如人,為戰略戰術不如人。
北洋海軍的情形如此,其他的自強事業莫不如此。總之,同治、光緒年間的自強運動所以不能救國,不是因為路線錯了,是因為領袖人物還不夠新,所以不能徹底。
但是倘若當時的領袖人物更新,更要進一步地接受西洋文化,社會能容許他們嗎?社會一定要給他們更大的阻礙。他們所行的那種不徹底的改革已遭一般人的反對,若再進一步,反對一定更大。譬如鐵路:光緒六年(1880年)李鴻章、劉銘傳奏請建築,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還隻修建天津附近的一小段。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相信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又譬如科學:同治五年(1866年)恭親王在同文館添設科學班,請外國科學家做教授,招收翰林院的人員做學生。他的理由是很充足的,他說買外國輪船槍炮不過一時權宜之計,治本的辦法在於自己製造。但是要自己製造,非有科學的人才不可,所以他想請外國人來教中國青年學習科學。他又說:
夫天下之恥,莫恥於不若人。……日本蕞爾小國尚知發憤為雄,獨中國狃於因循積習,不思振作,恥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為恥,而獨以學其人為恥,將安於不如,而終不學,遂可雪其恥乎?
他雖說得名正言順,但還有人反對,當時北京有位名高望重的大學士倭仁就大聲疾呼地反對說:
竊聞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古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無才。如以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采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何必師事夷人?
恭親王憤慨極了,他回答說:
該大學士既以此舉為窒礙,自必別有良圖。如果實有妙策,可以製外國而不為外國所製,臣等自當追隨大學士之後,竭其檮昧,悉心商辦。如別無良策,僅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幹櫓等詞,謂可折衝樽俎,足以製敵之命,臣等實未敢信。
李鴻章自己的科學知識的幼稚,也是他的事業失敗的緣故之一。北洋海軍初成立的時候,他請了英國海軍有經驗的軍官做總教官和副司令。光緒十年(1884年)左右,中國海軍紀律很嚴,操練很勤,技術的進步很快,那時中國的海軍是很有希望的。後來李鴻章誤聽人言,辭退英國海軍的軍官而聘請德國陸軍騎兵的軍官來做海軍的總教官,以後中國的海軍的技術反而退步。並且李鴻章所用的海軍總司令是個全不知海軍的丁汝昌,丁氏原是淮軍帶馬隊的,他做海軍的領袖當然隻能誤事,不能成事。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海軍占世界海軍的第八位,日本的海軍占第十一位。我們的失敗不是因為船不如人、炮不如人,為戰略戰術不如人。
北洋海軍的情形如此,其他的自強事業莫不如此。總之,同治、光緒年間的自強運動所以不能救國,不是因為路線錯了,是因為領袖人物還不夠新,所以不能徹底。
但是倘若當時的領袖人物更新,更要進一步地接受西洋文化,社會能容許他們嗎?社會一定要給他們更大的阻礙。他們所行的那種不徹底的改革已遭一般人的反對,若再進一步,反對一定更大。譬如鐵路:光緒六年(1880年)李鴻章、劉銘傳奏請建築,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還隻修建天津附近的一小段。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相信修鐵路會破壞風水。又譬如科學:同治五年(1866年)恭親王在同文館添設科學班,請外國科學家做教授,招收翰林院的人員做學生。他的理由是很充足的,他說買外國輪船槍炮不過一時權宜之計,治本的辦法在於自己製造。但是要自己製造,非有科學的人才不可,所以他想請外國人來教中國青年學習科學。他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