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會和其他革命誌士看清了滿人的把戲,積極地圖以武力推倒清政權。丙午年(1906年),同盟會的會員蔡紹南、劉道一聯合湖南和江西交界的秘密會黨,在瀏陽和萍鄉起事。他們的宣言明說他們的目的是要打倒清政府,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是同盟會成立以後第一次的革命,也是三民主義初次充當革命的目標,不幸失敗了。同時還有許多革命黨員秘密地在武昌及南京的新軍之中運動革命,清廷簡直是防不勝防。
這時日本政府應清政府的請求,強迫孫中山先生離開日本。中山先生乃領導胡漢民、汪精衛等到安南,在河內成立革命中心。他們在丁未年(1907年)好幾次在潮州、惠州、欽州、廉州及鎮南關各處起事,戊申年(1908年)又在河口起事,均歸失敗。同時江浙人所組織的光複會也積極活動,丁未年五月光複會首領徐錫麟殺安徽巡撫恩銘,此事牽連了他的同誌秋瑾,兩人終皆遇害。戊申年十月,熊成基帶安徽新軍一部分突破安慶,他雖失敗了,他的行動表示長江一帶的新軍已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
丁未、戊申兩年既受了這許多的挫折,同盟會的多數領袖主張革命策略應該變更。胡漢民當時說過:“此後非特暗殺之事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製彼虜死命之革命軍,亦斷不可起。”汪精衛反對此說,他相信革命誌士固應有恒德,“擔負重任,積勞怨於一躬,百折不撓,以行其誌”,但是有些應該有烈德,“猛向前進,一往不返,流血以溉同種”。他和黃複生秘密地進北京,謀刺攝政王載灃。後事不成,被捕下獄。這是庚戌宣統二年(1910年)的事情。
汪精衛獨行其烈德的時候,中山先生和胡漢民、黃興、趙聲正在南洋向華僑募捐,想大規摸地、有計劃地向清政府進攻。這是汪精衛所謂恒德。他們於庚戌年十一月在檳榔嶼訂計劃,先占廣州,然後北伐,“以黃興統一軍出湖南趨湖北,趙聲統一軍出江西趨南京”。訂了計劃以後,他們分途歸國。次年,辛亥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役是他們的計劃的實現。軍事上雖失敗了,心理上則大成功,因為革命精神從此深入國民的腦際。
正在這個時挨,清廷宣布鐵路國有的計劃,給了革命黨人一個很好的宣傳的機會。那時待修的鐵路,以粵漢、川漢兩路最為急迫,困難在資本的缺乏。四川、湖北、湖南諸省的人民乃組織民營鐵路公司,想集民股築路。其實民間的資本不夠,公司的領袖人物也有借公濟私的,所以成績不好,進行很慢。郵傳大臣盛宣懷乃奏請借外債修路,把粵漢、川漢兩路都收歸國有。借外債來建設,本來是一種開明的政策,鐵路國有也是不可非議的。不過盛宣懷的官聲不好,清廷已喪失人心,就是行好政策,人民都不信任,何況民營公司的股東又要損失大利源呢?因以上各種緣故,鐵路國有的問題就引起多數人的反對,革命黨又從中煽動,竟成了大革命的導火線。
同盟會和其他革命誌士看清了滿人的把戲,積極地圖以武力推倒清政權。丙午年(1906年),同盟會的會員蔡紹南、劉道一聯合湖南和江西交界的秘密會黨,在瀏陽和萍鄉起事。他們的宣言明說他們的目的是要打倒清政府,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是同盟會成立以後第一次的革命,也是三民主義初次充當革命的目標,不幸失敗了。同時還有許多革命黨員秘密地在武昌及南京的新軍之中運動革命,清廷簡直是防不勝防。
這時日本政府應清政府的請求,強迫孫中山先生離開日本。中山先生乃領導胡漢民、汪精衛等到安南,在河內成立革命中心。他們在丁未年(1907年)好幾次在潮州、惠州、欽州、廉州及鎮南關各處起事,戊申年(1908年)又在河口起事,均歸失敗。同時江浙人所組織的光複會也積極活動,丁未年五月光複會首領徐錫麟殺安徽巡撫恩銘,此事牽連了他的同誌秋瑾,兩人終皆遇害。戊申年十月,熊成基帶安徽新軍一部分突破安慶,他雖失敗了,他的行動表示長江一帶的新軍已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