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製政體之下,最後決斷權依法律,當然屬於皇帝;然事實上,常常有大臣得君主的信任,言聽計從,此地所謂林則徐及琦善主政時期即本此意而言。緣此,林的革職雖在二十年(1840年)九月八日,然自七月中以後,宣宗所信任的已非林而為琦善,故琦善主政時期實起自七月中。自琦善革職以後,直到英兵破鎮江,宣宗一意主戰,所用人員如奕山、奕經、裕謙、牛鑒等不過遵旨力行而已。雖有違旨者,然皆實違而名遵,故第三期稱為宣宗主政時期,似不為無當。
三期中,第一期與第三期為時約相等,各占一年半。第二期——琦善主政時期——為最短,半年零數日而已。在第一期內,嚴格說,實無外交可言,因為林則徐的目的在禁煙,而禁煙林視為內政——本係內政,不必事先與外人交涉,所采步驟亦無須外人的同意。中、英往來文件,在林方麵,隻有“諭示”;在英領義律方麵,迫於時勢,亦間“具稟”。此時義律既未得政府訓令,又無充分的武力後援,他的交涉,不過圖臨時的相安,他的軍事行動不過報複及保護在華英人的生命和財產。到第三期,更無外交可言,雙方均認為交涉無望,一意決戰。後來英兵抵南京,中國於是屈服。
在此三年半內,唯獨琦善主政的半年曾有過外交相對的局勢。在此期之初,英國全權代表雖手握重兵,然英政府的訓令是叫他們先交涉而後戰爭,而兩代表亦以迅和以複商業為上策。訓令所載的要求雖頗詳細,然非完全確定,尚有相當伸縮的可能。在中國一方麵琦善的態度是外交家的態度,他的奏折內,雖有“諭英夷”、“英夷不遵勸戒”字樣,但他與英人移文往來,亦知用“貴國”、“貴統帥”的稱呼,且他與英人麵議的時候,完全以平等相待。至於他的目的,更不待言,是圖以交涉了案,故琦善可說是中國近九十年大變局中的第一任外交總長。
這個第一任外交總長的名譽,在當時,在後代,就是個“奸臣”和“賣國賊”的名譽。不幸,琦善在廣東除任交涉以外,且署理兩廣總督,有節製水陸軍的權力和責任。攻擊他的有些注重他的外交,有些注意他的軍事。那麼,琦善外交的出發點就是他的軍事觀念,所以我們先研究琦善與鴉片戰爭的軍事關係。
一、琦善與鴉片戰爭的軍事關係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初間虎門失守以後,欽差大臣江蘇巡撫裕謙上了一封彈劾琦善的奏折。他說:“乃聞琦善到粵後,遣散壯勇,不啻為淵驅魚,以致轉為該夷勾去,遂有大角、沙角之陷。”裕靖節是主戰派首領之一,也是疆吏中最露頭角的人。他攻擊琦善的意思不外林則徐督粵的時候,編收本省壯丁為團勇,琦善到粵則反林所為而遣散之。這班被撤壯丁就變為“漢奸”,英人反得收為己用。此說的虛實,姑不討論,倘中國人民不為中國打外國,就必反助外國打中國,民心亦可見一斑了。
在專製政體之下,最後決斷權依法律,當然屬於皇帝;然事實上,常常有大臣得君主的信任,言聽計從,此地所謂林則徐及琦善主政時期即本此意而言。緣此,林的革職雖在二十年(1840年)九月八日,然自七月中以後,宣宗所信任的已非林而為琦善,故琦善主政時期實起自七月中。自琦善革職以後,直到英兵破鎮江,宣宗一意主戰,所用人員如奕山、奕經、裕謙、牛鑒等不過遵旨力行而已。雖有違旨者,然皆實違而名遵,故第三期稱為宣宗主政時期,似不為無當。
三期中,第一期與第三期為時約相等,各占一年半。第二期——琦善主政時期——為最短,半年零數日而已。在第一期內,嚴格說,實無外交可言,因為林則徐的目的在禁煙,而禁煙林視為內政——本係內政,不必事先與外人交涉,所采步驟亦無須外人的同意。中、英往來文件,在林方麵,隻有“諭示”;在英領義律方麵,迫於時勢,亦間“具稟”。此時義律既未得政府訓令,又無充分的武力後援,他的交涉,不過圖臨時的相安,他的軍事行動不過報複及保護在華英人的生命和財產。到第三期,更無外交可言,雙方均認為交涉無望,一意決戰。後來英兵抵南京,中國於是屈服。
在此三年半內,唯獨琦善主政的半年曾有過外交相對的局勢。在此期之初,英國全權代表雖手握重兵,然英政府的訓令是叫他們先交涉而後戰爭,而兩代表亦以迅和以複商業為上策。訓令所載的要求雖頗詳細,然非完全確定,尚有相當伸縮的可能。在中國一方麵琦善的態度是外交家的態度,他的奏折內,雖有“諭英夷”、“英夷不遵勸戒”字樣,但他與英人移文往來,亦知用“貴國”、“貴統帥”的稱呼,且他與英人麵議的時候,完全以平等相待。至於他的目的,更不待言,是圖以交涉了案,故琦善可說是中國近九十年大變局中的第一任外交總長。
這個第一任外交總長的名譽,在當時,在後代,就是個“奸臣”和“賣國賊”的名譽。不幸,琦善在廣東除任交涉以外,且署理兩廣總督,有節製水陸軍的權力和責任。攻擊他的有些注重他的外交,有些注意他的軍事。那麼,琦善外交的出發點就是他的軍事觀念,所以我們先研究琦善與鴉片戰爭的軍事關係。
一、琦善與鴉片戰爭的軍事關係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初間虎門失守以後,欽差大臣江蘇巡撫裕謙上了一封彈劾琦善的奏折。他說:“乃聞琦善到粵後,遣散壯勇,不啻為淵驅魚,以致轉為該夷勾去,遂有大角、沙角之陷。”裕靖節是主戰派首領之一,也是疆吏中最露頭角的人。他攻擊琦善的意思不外林則徐督粵的時候,編收本省壯丁為團勇,琦善到粵則反林所為而遣散之。這班被撤壯丁就變為“漢奸”,英人反得收為己用。此說的虛實,姑不討論,倘中國人民不為中國打外國,就必反助外國打中國,民心亦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