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文章中的修辭研究(1 / 3)

二月一日來電讀悉,極感盛意。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解放鬥爭,百餘年來,前仆後繼。無數先烈的鮮血,灑遍了錦繡山河;億兆後起的人民,表現了英雄氣概。此次人民解放戰爭之所以勝利,是由於全國人民不畏強禦,團結奮鬥,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一致奮起,相與協力,從而使人民解放軍獲得各方麵的援助,使人民的敵人完全陷於孤立,勝負之數,因以判明。現在殘敵尚存,詭謀時作。求喘息謂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談判。口誦八條,手庇戰犯,眼望美國,腳向廣州。欲求人民解放鬥爭獲得最後勝利,必須全國一切民主力量同德同心,再接再厲,為真正民主的和平而奮鬥。諸先生長期為民主事業而努力,現在到達解放區,必能使建設新中國的共同事業獲得迅速的成功。特電布複,敬表歡迎。

《複李濟深等五十六人電》

“殘敵尚存,詭謀時作。求喘息謂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談判。口誦八條,手庇戰犯,眼望美國,腳向廣州。”很漂亮的對仗,可以看出作者的古文底子。

2.排比

排比是連續用相似的句式和口氣表述同一問題,形式整齊有一種步步緊追,排山倒海之勢。如:

這個所謂“政府”究竟還存在不存在呢?它是存在於南京嗎?南京沒有行政機關。它是存在於廣州嗎?廣州沒有行政首腦。它是存在於上海嗎?上海既沒有行政機關,又沒有行政首腦。它是存在於奉化嗎?奉化隻有一個宣布“退休”了的偽總統,別的什麼都沒有。因此鄭重地說起來,已經不應當把它看成一個政府,它至多隻是一個假定的或象征的政府了。

《中共發言人關於和平條件必須包括懲辦日本戰犯和國民黨戰犯的聲明》

為了進攻而防禦,為了前進而後退,為了向正麵而向側麵,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是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現象,何況軍事運動。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曆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以上三例是分別對不同的對象,論述不同的問題,都熟練地用了排比。第一例連問三個“存在”(同時也是“設問格”)斥敵;第二例連用四個“為了”說理;第三例連用三個“是”肯定和歌頌。

3.反複

在陳望道先生的書中稱之為“複疊”,我們不如就通俗地稱為“反複”。是指將一句話(短語)或一個詞反複說兩遍或更多。反複與下麵談到的疊字雖然都是偏重形式上的美感,但又有不同,前者是意思上的重複,借形式來強調內容;後者是字詞(更多是字)上的重複,借形式來營造形、聲上的美感。

二月一日來電讀悉,極感盛意。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解放鬥爭,百餘年來,前仆後繼。無數先烈的鮮血,灑遍了錦繡山河;億兆後起的人民,表現了英雄氣概。此次人民解放戰爭之所以勝利,是由於全國人民不畏強禦,團結奮鬥,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一致奮起,相與協力,從而使人民解放軍獲得各方麵的援助,使人民的敵人完全陷於孤立,勝負之數,因以判明。現在殘敵尚存,詭謀時作。求喘息謂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談判。口誦八條,手庇戰犯,眼望美國,腳向廣州。欲求人民解放鬥爭獲得最後勝利,必須全國一切民主力量同德同心,再接再厲,為真正民主的和平而奮鬥。諸先生長期為民主事業而努力,現在到達解放區,必能使建設新中國的共同事業獲得迅速的成功。特電布複,敬表歡迎。

《複李濟深等五十六人電》

“殘敵尚存,詭謀時作。求喘息謂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談判。口誦八條,手庇戰犯,眼望美國,腳向廣州。”很漂亮的對仗,可以看出作者的古文底子。

2.排比

排比是連續用相似的句式和口氣表述同一問題,形式整齊有一種步步緊追,排山倒海之勢。如:

這個所謂“政府”究竟還存在不存在呢?它是存在於南京嗎?南京沒有行政機關。它是存在於廣州嗎?廣州沒有行政首腦。它是存在於上海嗎?上海既沒有行政機關,又沒有行政首腦。它是存在於奉化嗎?奉化隻有一個宣布“退休”了的偽總統,別的什麼都沒有。因此鄭重地說起來,已經不應當把它看成一個政府,它至多隻是一個假定的或象征的政府了。

《中共發言人關於和平條件必須包括懲辦日本戰犯和國民黨戰犯的聲明》

為了進攻而防禦,為了前進而後退,為了向正麵而向側麵,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是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現象,何況軍事運動。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曆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以上三例是分別對不同的對象,論述不同的問題,都熟練地用了排比。第一例連問三個“存在”(同時也是“設問格”)斥敵;第二例連用四個“為了”說理;第三例連用三個“是”肯定和歌頌。

3.反複

在陳望道先生的書中稱之為“複疊”,我們不如就通俗地稱為“反複”。是指將一句話(短語)或一個詞反複說兩遍或更多。反複與下麵談到的疊字雖然都是偏重形式上的美感,但又有不同,前者是意思上的重複,借形式來強調內容;後者是字詞(更多是字)上的重複,借形式來營造形、聲上的美感。

有些同誌卻在那裏“無的放矢”,亂放一通,這樣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壞。有些同誌則僅僅把箭拿在手裏搓來搓去,連聲讚曰:“好箭!好箭!”卻老是不願意放出去。這樣的人就是古董鑒賞家,幾乎和革命不發生關係。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箭,必須用了去射中國革命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