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1 / 2)

但是,目前政治題材和有政治思想深度的作品較少。這原因有二:

一是作家對政治的偏見和疏遠。由於我們曾有過一段時間搞空頭政治,又由於這空頭政治曾妨礙了文學藝術的規律,影響了創作的繁榮。更有作家曾在政治運動中挨整,身心有創傷,於是就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政治與文學是對立的,轉而從事遠離政治的“純文學”。確實文學離開政治也能生存,因為文學有自身的規律,有自身存在的美學價值。正如綠葉沒有紅花,也照樣可以為其葉。許多沒有政治內容或政治內容很少的山水詩文、人情人性的詩文不是存在下來了嗎?有的還成為名作經典。如《洛神賦》《赤壁賦》《滕王閣序》,近代如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但這並不能得出另一極端的結論:文學排斥政治。既然山水閑情都可入文,生活小事都可入文,政治大事、萬民關注的事為什麼不可以入文呢?無花之葉為葉,有花之葉豈不更美?作家對政治的遠離是因為政治曾有過對文學的幹擾,如果相得益彰互相尊重呢?不就是如虎添翼、錦上添花、珠聯璧合了嗎!我們曾經曆過文化大革命時期什麼都講階級鬥爭的“革命文藝”,弄得文學索然無味。但是,如果作品中隻是花草閑情,難見大情、大理,也同樣會平淡無味。如杜甫所言“但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事實上,每一個百姓都從來沒有離開過政治,作家也一天沒有離開過政治。上述談到的近百年內的幾件大事,凡我們年齡所及趕上了的,哪個人沒有積極參與,沒有報以非常之關切呢?應該說,我們現在政治的民主空氣比前幾十年是大大進步了。我們應該從餘悸和偏見(主要是偏見)中走出來,重新調整一下文學和政治的關係。

二是作家把握政治與文學間的轉換功夫尚差。政治固然是激動人心的,開會時激動,遊行慶祝時激動,但是照搬到文學上,常常要煞風景。如魯迅所批評的口號式詩歌。正像科普作家要把握科學邏輯思維與文學形象思維間的轉換一樣,作家也要能把握政治思想與文學審美間的轉換,才會達到內容與藝術的統一。這確實是一道難題。它要求作家一要有政治閱曆,二要有思想深度,三要有文學技巧。對作家來說首先是不應回避政治題材,要有從政治上看問題的高度。這種政治題材的文章可由政治家來寫,也可由作家來寫,正如科普作品可由科學家寫,也可由作家來寫。中國文學有一個好傳統,特別是散文,常保存有最重要的政治內容。中國古代的官吏先讀書後為仕,先為仕後為官。他們要先過文章寫作關。因此一旦為政,閱曆激蕩於胸,思想醞釀於心,便常發而為好文,是為政治家之文。如古代《過秦論》《嶽陽樓記》《出師表》,近代林覺民《與妻書》、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現代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別了,司徒雷登》等許多文章,還有陶鑄的《鬆樹的風格》。我們不能要求現在所有的為官為政者都能寫一手好文章,但是也不是我們所有的官員就沒有一個人能寫出好文章。至少我們在創作導向上要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寫一點有磅礴正氣、黨心民情、時代旋律的黃鍾大呂式的文章。要注意發現一批這樣的作者,選一些這類文章,出點選本。我們不少的業餘作者,不弄文學也罷,一弄文學,也回避政治,回避大事大情大理,而追小情小景,求瑣細,求惆悵,求朦朧。已故老作家馮牧先生曾批評說,便是換一塊尿布也能寫它三千字。對一般作家來說,他們深諳文學規律、文學技巧,但是時勢所限,環境責任所限,常缺少政治閱曆,缺少經大事臨大難的生活,亦乏有國運係心、重責在身的煎熬之感。技有餘而情不足,所以大文章就屬鳳毛麟角了。但曆史、文學史,就是這樣殘酷,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留下的隻有鳳毛麟角,餘者大都要淹到塵埃裏去。

但是,目前政治題材和有政治思想深度的作品較少。這原因有二:

一是作家對政治的偏見和疏遠。由於我們曾有過一段時間搞空頭政治,又由於這空頭政治曾妨礙了文學藝術的規律,影響了創作的繁榮。更有作家曾在政治運動中挨整,身心有創傷,於是就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政治與文學是對立的,轉而從事遠離政治的“純文學”。確實文學離開政治也能生存,因為文學有自身的規律,有自身存在的美學價值。正如綠葉沒有紅花,也照樣可以為其葉。許多沒有政治內容或政治內容很少的山水詩文、人情人性的詩文不是存在下來了嗎?有的還成為名作經典。如《洛神賦》《赤壁賦》《滕王閣序》,近代如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但這並不能得出另一極端的結論:文學排斥政治。既然山水閑情都可入文,生活小事都可入文,政治大事、萬民關注的事為什麼不可以入文呢?無花之葉為葉,有花之葉豈不更美?作家對政治的遠離是因為政治曾有過對文學的幹擾,如果相得益彰互相尊重呢?不就是如虎添翼、錦上添花、珠聯璧合了嗎!我們曾經曆過文化大革命時期什麼都講階級鬥爭的“革命文藝”,弄得文學索然無味。但是,如果作品中隻是花草閑情,難見大情、大理,也同樣會平淡無味。如杜甫所言“但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事實上,每一個百姓都從來沒有離開過政治,作家也一天沒有離開過政治。上述談到的近百年內的幾件大事,凡我們年齡所及趕上了的,哪個人沒有積極參與,沒有報以非常之關切呢?應該說,我們現在政治的民主空氣比前幾十年是大大進步了。我們應該從餘悸和偏見(主要是偏見)中走出來,重新調整一下文學和政治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