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核心是闡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道理。但如果作者隻說出這一句話,這一個理,就不會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學藝術,是口號,是社論。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鋪墊,而且全都用優美的文字來表述,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現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貫穿始終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麵都分別達到了很難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閣序》裏的一句話,就是“四美俱而二難並”了,是一種高難度的美。
二、兩類作者,兩類文章。
雖然我們給出了一個:“一文”的要求、“二為”的宗旨、“三境”的標準、“五訣”的方法,但並不是誰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寫出一篇好文章。就像數學課上,不是老師教給一個公式,人人都能得一百分。這還得有一個艱苦的修煉過程。
凡古今文章,從作者角度分有兩大類。一類是文人、專業作家,如古代的司馬相如、李白、王勃,現代的許多專業作家。作者先從文章形式入手,已嫻熟地掌握了藝術技巧,然後再努力去修煉思想,充實內容,但無論如何,由於閱曆所限,其思想總難拔到很高的境界。就像一個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業績,其難也哉!第二類是政治家、思想家,如古代的賈誼、諸葛亮、魏征、韓愈、範仲淹,近代的林覺民、梁啟超,現代如毛澤東等人。這類作者是從思想內容入手。他並不想以文為業,隻是由於環境、經曆使然,內心積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噴,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達出來。當然,大部分政治家是寫不出好文章的,他們忙於事務,長於公文、講話、指示等應用文字而不善美文,或者根本就沒有修煉到思想的美,很難做到“四美俱而二難並”。但也有少數政治家、思想家,或因小時就有文章閱讀或寫作訓練的童子功(如人外表的先天之美),或政務之餘不忘治學(如人形體的後天訓練),於是便挾思想之深又借藝術之美,登上了文章的頂峰。就像一個美女後來又成就了偉功大業,既天生麗質,又驚天動地,百裏挑一。
因為有兩類作家,也就有兩類文章,“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中國文學傳統很重視政治家的“道德文章”。政治家為文是用個性的話說出共性的思想(如諸葛亮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毛澤東說的“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如果隻會用共性的語言說共性的思想,就是官話、套話,有理而無美,這不叫文章,也不可能流傳。“文人文章”,求“美”而不求“理”,是以個性的語言說出共性的美感。常“美”有餘而理不足(如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因為文章第一位是表達思想,“理境”為“三境”中最高之境,所以相對來講,先入藝術之門,再求深造思想難;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藝術之門易。所以真正的大文章家,由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專攻文章,以文為業的反倒少。曆史上的範仲淹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學者,也許他從來也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作家。後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類的排行榜時,他也無緣入列。但這恰恰是他勝過一般文人之處。或者曆史根本就不忍心將他排入文人之列。這倒給我們一個啟示,每一個政治家都有條件寫出大文章,都應該寫出大文章。
這篇文章是對我國封建政治文明的高度總結。中國封建社會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數不清,曆朝皇帝334個(按理,他們是當然的大政治家),大臣官員更不知幾多。但能寫出《嶽陽樓記》,並被後人所記住、學習和研究的隻有範仲淹一人。現在我們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麼不容易了。要做文,先做人。金代學者元好問評價範仲淹說:“範文正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我們還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壇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⑤
中國從古至今,內容形式都好,以一篇文章而影響了中華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為和文化思想的文章為數不多。我排了一下有十篇。它們是:
1.漢代賈誼的《過秦論》
2.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3.三國諸葛亮的《出師表》
4.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5.唐代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6.宋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7.文天祥的《正氣歌並序》
8.民國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9.林覺民的《與妻書》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
這些文章已經成為中華經典。什麼是經典?我在《說經典》一文中談到:“第一,經典是一個時代的標誌,空前絕後,比如我們現在不可能再寫出唐詩、宋詞;第二,已上升到理性,有長遠的指導意義;第三,能經得起重複,即實踐的檢驗,會常讀常新。人們每重複一次都能從中開發出有用的東西。這就是經典與平凡的區別。一塊黃土,雨一打就碎,而一塊鑽石,歲月的打磨,隻能使它愈見光亮。”怎麼才能達到經典的高度呢?這又回到我們開頭講的“一文、二為、三境、五訣”的標準。簡要來說,你得有很高的政治修養和文學修養而且還要能有機地結合。而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用美學大師黑格爾的話說這種人是天才,“一般來說有這種才能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麼觀念,有什麼在感發他、鼓動他,他就會馬上把它化為一個形象,一幅素描,一曲樂調或一首詩。”藝術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徐悲鴻的《馬》,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範仲淹在這裏是把他的政治理念化作了一篇《嶽陽樓記》。
好文章是一個人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全部知識和閱曆的結晶,是他生命的寫照。其中不知要經曆多少矛盾、衝突、坎坷、辛酸、成功與失敗。這非主觀意誌可得,隻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個天才人物、一個曆史事件,甚或如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不是隨便就有的,它要綜天時地利之和,得曆史演變之機,靠作者的修煉之功,是積數十年甚或數百年才可能出現的一個思想和藝術的高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千年易過,好文難有。
範仲淹為我們寫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政治財富,同時他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載入史冊。
①1948年1月中央決定分10萬兵南渡長江,由粟裕統率。1月12日粟電中央,過江後無後方,不利。建議不過江,在中原打大仗。1月27日,中央再令粟最遲5月渡江。1月31日,粟以2000字長電二次電中央,建議三個野戰軍聯合在中原打大仗。將敵主力消滅在江北。2月1日,中央再電令粟3月渡江,後又令5月渡江。4月18日,粟麵見陳毅,重申己見。4月29日又趕赴城南莊,直接向五大書記彙報,終於說動中央,搞淮海大決戰,保證殲敵50萬到60萬,結果殲敵80萬。
②英國布萊爾作首相時,蘇格蘭北部落後地區一女學生考上牛津大學,這在當地百年一遇。但麵試未通過。地方政府請教育大臣出麵說情,學校未許。大臣又托副首相去學校說情,未許。副首相找到布萊爾,學校對布說:“任何人無權改變教授麵試的結論。”布隻好同意,但背後發了一句牢騷,說這個學校也太古板了。學校大怒,宣布取消原定授予布萊爾榮譽博士的計劃。
③1971年7月1日《新京報》消息。北京市建成第一批廉租房,市委領導為住戶發鑰匙,住戶代表跪地而接,向領導表恩。
④範仲淹詞《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燭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⑤馮玉祥曾有一聯號召人學習範仲淹:“兵甲富胸中,縱叫他虜騎橫飛,也怕那範小老子;憂樂觀天下,勸今人砥礪振奮,都學這秀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