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隻是陳長文性格中的一個側麵,他性格中還有另一側麵。
陳長文5歲喪父,是母親一肩擔負起撫養他們兄妹的重擔與責任,因此,陳長文對母親的任勞任怨、含辛茹苦自有一番特殊的理解和感情,用他自己的話說:“已經不隻是愛,還包含了無數的尊敬。”
1996年3月,我陪陳長文到雲南麗江地震災區賑災,順便尋訪了他的出生地一一昆明郊區一個叫“金刀營”的地方。到了目的地,一看到那塊刻有“金刀營”三個字的殘碑,便可覺察到陳長文的激動,其實他並不可能記得當年他究竟出生在哪棟房子,可是他卻在一棟棟民宅前駐足、凝望並攝影。第二天,在麗江地震災區,當陳長文親手把一包衣物發放給災民,並聽到災民說“作夢也沒想到台灣同胞會給我們送來救災物資”時,陳長文的眼圈濕潤了。晚上,當我們沐浴著皎潔的月光,漫步在麗江古城時,他又和我討論起古人的詩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他是在賞月嗎?我隱約感覺到他是在思念他的母親!
張希林說,常鬆茂先生在3位朋友中年紀最長,1918年出生(據他自己講,實際出生於1920年,到台灣時被搞錯了,從此將錯就錯),常先生的謙遜、博學、矜持和幽默,甚至他那一筆漂亮的鋼筆字,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真正使我難以忘懷的卻是赴金門商談的1990年,常先生在驚濤駭浪中迎接我們的那一幕:18號台風肆虐3天後,廈金海麵上仍有七八級風浪,我們乘坐的“廈漁507號”,隨著風浪的起伏向金門急駛。在預定會合的地方,當看到仿佛突然從海底冒出來的對方引導船的桅杆、船帆,特別是當看到常先生站在船頭向我們招手致意時,我本來帶著幾分欣喜、好奇、不安的心,一下子變得激動起來。對方引導船是一艘比我們的“廈漁507號”噸位小得多的漁船。大海茫茫,波浪滔天,引導船一會兒被拋向浪峰的端頂,一會兒被砸人狂瀾的深淵,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望著若隱若現的白底紅十字旗和常先生的身影,“我激動的心又油然生出幾分崇敬”。
金門商談之後,我們這一對忘年交的交往漸多,情感亦日甚。以至於有一年,連續幾次歡聚後,半年多竟再未謀麵,也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情之所至,於是在虛幻的夜夢中與常先生重逢,因此便有一詩贈常先生:百轉縈繞夢裏發,悲喜難盡竟無涯,有日同上銀河去,兩岸何曾不一家。
張希林和徐祖安同齡。在金門商談雙方陣容中,他們倆最年輕,因此,商談的記錄,文件的整理,自然落在他們身上。而徐祖安是地主,責無旁貸地又多了一份責任和義務,所以在商談空隙的兩次金門遊覽的照片中沒有他的身影。
張希林說,徐祖安最突出的特點是他的才思敏捷,反應極快。當簽訂“金門協議”,因用何種紀年方法雙方爭執不下,一時陷入僵局時,徐祖安突然一語驚人地提出“天幹地支”的折中方法。雖然最後並未采用此法,但我們卻不能否認在當時雙方各執一詞的境況中,徐祖安的這一“招”所起到的良好的緩衝作用;我們也不能否認在這一“招”中所反映出來的徐祖安的思維與才氣。
在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的工作人員中,我和徐祖安的接觸交往最多。從金門商談至今,在大陸,在台灣,我們接觸不下十餘次。或賑災,或訪問,或參加冬(夏)令營,而我們接觸最多的卻是在馬祖,參與見證遣返,幾乎每年一次。我們的私交日深,我們的情誼愈厚。緣於斯,長於斯,豈不是一種緣分。
曾有朋友和張希林開玩笑:你和台灣人這樣“密切”,就不怕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嗎?
張希林答:還會有第二次嗎?!
張希林說,金門商談之後,有朋友不止一次建議,應該在金門立碑以作永久紀念,由於種種原因至今尚未有結果。
曆史悠悠,歲月如碑。金門商談,一座無形的碑不是已經永遠地立在我們心中了嗎?!
說起當年能夠順利簽訂“金門協議”,作為見證人的福建紅十字會副會長方慶雲感慨地說,這次商談能夠順利進行,主要是兩岸有關方麵在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的態度很明確:一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不能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局麵;二是討論私渡遣返問題隻談今後怎麼辦,不談過去誰是誰非;三是談的成就談,談不成就算。這樣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的爭議,達到快速解決問題之目的。商談過程中雙方都本著坦誠交流,友好協商,妥善解決問題的態度,就遣返工作的原則、對象、地點、程序等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在接運工具方麵,開始時對方提出采用漁輪或客輪操作運行,當時我們提出遣返工作必須本著人道主義、安全方便的原則進行,用登陸艇改造後,掛上紅十字旗,作為紅十字會專用接送遣返人員的船隻,安全方便可靠,經過協商,雙方達成統一的意見。
“協議”形成後,雙方代表共同認為,需將“協議”各自帶回分別向有關部門彙報,同意後統一於1990年9月19日同時通過新聞媒介向外發表公布生效。
方慶雲說,為了順利地做好接運工作,雙方同意到馬祖進行試航。1990年9月20日,我們組織了公安、邊防接收部門、邊防、紅十字會、衛生等部門43人,由我領隊,早上乘坐“閩08號”艇從亭江起航,到七星礁海麵時,由對方“馬富1號”漁船引導,到達馬祖上岸,隨即與徐祖安、鄧顧問等根據“金門協議”的內容,就相關交接的時間、地點、人數、手續、體檢、安全、通訊聯絡等具體事宜進行商談,形成了備忘錄。商談結束後,我們還參觀了媽祖廟、勝天公園等風景點。中午12點起航返回,下午3點30分抵達馬尾。這次試航為順利遣返接運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從1990年10月8日第一批順利遣返開始,兩岸之間遣返工作從此一批又一批地順利進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實際實現了兩岸之間的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