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訪蔣介石(1 / 3)

我開始嚐試一種兩棲式的生活:在課餘時間從事寫作。我先是給一些報刊投稿,結果癮頭越來越大,總覺得不過癮,後來索性以我個人名義開辟了一個叫做“海外觀察”的專欄,麵向全球的中文報紙。有了這個專欄,我就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記者,而且是美國記者,這使我享受到一些“特惠”,可以利用這個特殊身份采訪一些我在國內做記者時所不能采訪的特殊人物。

我把第一個目標選定為蔣介石。

從中國大陸到台灣,前後50年,蔣一直是個被奉為“神”的人物。我從1920年出生,到1948年出國,在蔣介石統治下生活了近30年。在這30年間,我和蔣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盲目崇拜階段。那時候他是我心目中的一座“神像”,這種心理是愚民教育的結果;第二個階段是我做了記者以後。在抗戰期間的陪都重慶和戰後的南京,我采訪的主題是國民黨中央政府和“國共和談”,蔣是這兩個主題的中心人物,我幾乎天天可以見到他這個有血有肉的真人。但是這個“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且是隻“見”不“記”,原因是我所供職的重慶《中央日報》有一個規定:凡是有關“老先生”的新聞、文告,全都由國民黨的新聞機構——中央通訊社統發,出了紕漏由中央社負責。中央社報道蔣介石有一套千篇一律的術語,比如,形容他的形象時就說“戎裝佩劍,兩目炯炯”,描寫他的動作時就說“頻頻點頭,連呼好好”。對於記者們來說,蔣介石始終是個高高在上的“神”,外國記者還可以采訪他,中國記者要想采訪他可比登天還難。

在過去的幾年間,我作為記者有幸目睹了許多重要的曆史畫麵,諸如蔣介石和毛澤東的重慶談判、舊政協、國共和談、馬歇爾調處、還都南京、國民大會、廬山采訪等等,這些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新聞,我雖然不能對蔣介石這個中心人物進行直接采訪、報道,但是通過細心觀察卻可以發現他那“神”的外表下作為普通“人”的一麵。直接接觸蔣介石,親自寫寫他這個人,是我長期以來的一個願望。

我先以美國專欄作家的身份向國民黨政府駐紐約的代表陸以正提出了訪台要求,計劃之一就是請求會見蔣介石。這個要求被有關方麵批準了,不過名義上是蒙幸“召見”,而不是新聞采訪,但無論如何,總算是有機會單獨和我心目中的這位“神”見上一麵了。

到了台灣,我下榻於據說是蔣夫人開的圓山飯店,由新聞局負責安排我的各項參觀、采訪事宜,但是一直沒有告訴我什麼時候可以被蔣召見。直到第3天的深夜12點半,突然接到新聞局的電話,通知我蔣定於上午9點在“總統府”召見我。這麼晚接到電話,使我感到新聞局工作的辛苦,後來才聽說這是保安工作上的慣例,晚一點兒通知對蔣的安全係數更大。新聞局的官員在電話裏還告訴我,他計劃早上7點到圓山飯店來看望我並和我共進早餐,屆時將向我說明被召見時的注意事項。這樣的安排,使我不得不早上6點就起來,隻剩下5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這真有點兒像帝王時代的五鼓早朝,要犧牲掉一夜的睡眠。

我開始嚐試一種兩棲式的生活:在課餘時間從事寫作。我先是給一些報刊投稿,結果癮頭越來越大,總覺得不過癮,後來索性以我個人名義開辟了一個叫做“海外觀察”的專欄,麵向全球的中文報紙。有了這個專欄,我就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記者,而且是美國記者,這使我享受到一些“特惠”,可以利用這個特殊身份采訪一些我在國內做記者時所不能采訪的特殊人物。

我把第一個目標選定為蔣介石。

從中國大陸到台灣,前後50年,蔣一直是個被奉為“神”的人物。我從1920年出生,到1948年出國,在蔣介石統治下生活了近30年。在這30年間,我和蔣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盲目崇拜階段。那時候他是我心目中的一座“神像”,這種心理是愚民教育的結果;第二個階段是我做了記者以後。在抗戰期間的陪都重慶和戰後的南京,我采訪的主題是國民黨中央政府和“國共和談”,蔣是這兩個主題的中心人物,我幾乎天天可以見到他這個有血有肉的真人。但是這個“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且是隻“見”不“記”,原因是我所供職的重慶《中央日報》有一個規定:凡是有關“老先生”的新聞、文告,全都由國民黨的新聞機構——中央通訊社統發,出了紕漏由中央社負責。中央社報道蔣介石有一套千篇一律的術語,比如,形容他的形象時就說“戎裝佩劍,兩目炯炯”,描寫他的動作時就說“頻頻點頭,連呼好好”。對於記者們來說,蔣介石始終是個高高在上的“神”,外國記者還可以采訪他,中國記者要想采訪他可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