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北京的台灣家庭主婦(2 / 2)

至於物價,魏太太說:“這很難說。有的很便宜,有的就相當貴,比如進口的東西,比台灣、香港還貴。這幾年,我們已逐步熟悉了這邊商店的狀況,甚至也學會了和小販討價還價。”

談到買東西,魏太太直率地說:“這幾年我唯一不滿的是大陸一些人對我們台胞的態度。好象我們都是‘大款’,就應該挨‘宰’,我們心裏很不舒服。”魏太太已經很熟悉北京的地方詞彙。她說:“一些人口口聲聲說‘台灣同胞是自己同胞,應一視同仁’,可到醫院看病,結帳時卻是兩種價格;一些出租車司機,在外彙券取消之前,硬是索要外彙券,不給就加收人民幣,眼裏一副‘吃大戶’的神情。還有一些小販,明明賣本地人一種價格,看到我們來了,就硬改口提價。”說到這裏,魏太太顯得有些激動。“當然,我們也可以裝做是大陸南方城市的人,但我不喜歡這樣做。既然是同胞,我們隻希望能以‘平常心’相互對待。”

魏太太還說,這裏的小販常常會缺斤短兩。“一次,我和朋友買哈密瓜。她先稱了一個,小販說,14斤多,算14斤吧;我又稱了一個,小販說,12斤多,也算12斤吧。我們高高興興提著瓜往回走,越走越覺不對勁,好象手裏的瓜越提越輕。到家一稱,朋友的瓜隻有7斤;而我的那隻,才剛6斤。準斤足兩,這是商人起碼應有的道德。這一點,台灣比大陸強。台灣的東西貴一些,但在份量上決不相差分毫;而且童叟無欺,本地人、外地人一樣對待。大陸個別小販隻求近利,帶來很壞的影響。我覺得,大陸在經濟上雖然發展得很快,但社會風氣、道德水準也應相應地跟上來。”

兩岸的教育略有差別最擔心台灣不承認大陸學曆

正和魏太太聊著,孩子們放學回來了。房間裏頓時熱鬧起來,一片孩子們的天地。魏太太的三哥三嫂有四個孩子,就住在隔壁。七個小孩串來串去,這個喊餓,那個叫渴。魏太太起身炒了點飯,泡了些麵;誰餓誰吃,並不招呼。“我們小孩多,顧了小的,就顧不上大的。沒有你們大陸獨生子女那麼嬌貴。”魏太太對我說。

孩子們在專門設有外籍班的北京芳草地小學就讀。魏太太的老大今年讀四年級;老二是個女孩,讀二年級。

“剛開始,我們很擔心小孩子在大陸學的課程台灣不承認。所以老大讀二年級時,我曾把他帶回台灣讀了半年;同時,也讓他學學繁體字。後來聽說台灣‘教育部’對這個問題已有了答案,我們就放心了。”魏太太說。

談到兩邊的教育,魏太太說,相對來講,台灣的教育方式比較活潑,麵比較寬,但進度較慢;而大陸的進度倒快於台灣,學得較深,不過麵較窄,教學方法較死。那年,她帶老大回台灣讀了半年,回來倒有點跟不上了。

除了在學校讀的課程以外,魏太太還為他們報了這邊的鋼琴、計算機等課外班,並為老大增了一門數學補習班。

看到孩子們一個個探頭探腦地走過來,我問:“你們喜歡哪一邊?”他們回答得很有趣:“一半、一半。”自然,一半指大陸,一半是他們的家鄉——台灣。

親朋好友常常聚會,閑暇時也會偶爾思鄉

提到家鄉,魏太太說:“平時,我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也不覺得什麼。可有時孩子們上學去了,閑下來,也會偶爾思鄉。這也是人之常情吧。”

“你們常回去嗎?”我問。

“是的,一年回去兩次。平時,我們也常常串門。在這裏的台灣人,一個星期總要聚一次。我還交了一些北京的好朋友。”

問及將來的打算,魏太太說:“沒有固定的想法,要看丈夫的發展。其實,我也挺羨慕台灣和大陸的一些職業婦女。不過,我現在孩子小,將來也說不定想做點事情。我們在台灣是較傳統的,我覺得,把家庭管理好,把孩子教育好,是對丈夫最大的支持。”

最後,魏太太說:“雖然我們隻是普通的家庭主婦,但是,從心裏說,我們很希望兩岸都能好起來。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在台灣,我們都覺得生活得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