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三部曲”:十年磨一劍(1 / 3)

在美國,因為時間短,所以不可能和更多的海外讀者進行大範圍的交流,主要是和文化界的人士,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漢學家進行當麵對話,其中包括著名的文學史家,也是著名的評論家夏誌清教授、董鼎山教授和趙浩生教授。我們進行了非常愉快的交流。像夏教授見了我之後非常興奮地跟我說,“你的作品不是本鄉本品的小範圍的作品,而是國際文化視覺下的大範圍的曆史小說,我感覺你就是中國當代的張愛玲。”對他過高的期許,我感到確實受到了很大鼓勵,但也深感還有很大的差距。當時夏教授回贈給我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飲譽四十多年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版。

董鼎山教授見到我驚喜地說:“我原來以為你是台灣人,現在才知道你是大陸作家,還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作家,一個大陸作家,用10年的時間寫出煌煌三卷本,寫出台灣的曆史題材,我確實感到非常驚喜。”

趙浩生教授從《台灣風雲》開始,一直關注“台灣三部曲”的創作,我前兩部長篇小說都經過他的評價和啟發性的指教。這次見麵,趙教授非常全麵地闡述了他對曆史題材的觀點。而且他高興地說,你是用真情在寫作。他們比較讚賞的就是,在創作中,最好的是沒有用概念的方法去寫作,而是用你真正的人情去寫台灣的曆史題材。所以你是在台灣和大陸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橋梁,“你的作品我讀過之後,我感覺讓人哭,讓人笑,讓人愛不釋手。”“這樣的作品,國民黨方麵沒有,共產黨我想起了一位女作家,那就是丁玲。其實女作家更應該有廣博的視野和胸懷。”這三位都是80高齡以上的漢學家,這種鼓勵讓我非常感動,也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次從美國歸來,感受更多的是繼續去寫作和奮鬥的動力。

十年磨一劍,走進台灣三百年曆史

記者:據我了解,您23歲就開始了“台灣三部曲”的第一部《台灣風雲》的創作,至今整整10年了。這麼厚重的曆史小說的創作是需要勇氣的,以您當時的年齡是怎樣去把握這樣一個深重的題材呢?是什麼力量使你敢於承擔起如此重大的主題?

閻延文:1995年,當我正在準備博士論文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承接了《中國三十年代文學史》台港部分的寫作,開始了台灣文化史的研究。逐漸,一種興奮感籠罩了我。海峽兩岸驚人的文化同構性,似乎預示著某種曆史的奇跡。出於心靈的召喚,我開始回溯曆史,梳理有關台灣曆史的縣誌、奏折、家書甚至日方資料,一步步接近那座蒼藍大海中的美麗島嶼,走近那些叱吒風雲的時代與人物。隨著一塊塊曆史碎片的脫落,一個個沉埋在大海深處的台灣故事漸漸浮出水麵:中國人自主投資設計的第一條鐵路,在台灣;“公車上書”第一人,是台灣舉子;甲午戰爭日軍最大的傷亡,不是在大陸戰場,而是在台灣抗日前線……從琅嶠事件、台灣建省、天津條約、興台改革、到馬關奇恥,以及台民“願人人戰死而割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的悲壯畫卷,曆史莊嚴而沉重地向我走來,那樣鮮活,那樣執著,展示出撥人心弦的色彩和撼天動地的悲壯。信仰與理想,道德和良知,崇高與卑鄙,清醒與無奈,激情與失望……透過曆史幽深的隧道,民族命運的悲歌仿佛一塊從天而降的滾石,驟然擊中了我;又仿佛浩蕩的長風,超越了自然的海峽和政治的海峽,使我的思維衝破曆史的墨跡而飛翔。

在美國,因為時間短,所以不可能和更多的海外讀者進行大範圍的交流,主要是和文化界的人士,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漢學家進行當麵對話,其中包括著名的文學史家,也是著名的評論家夏誌清教授、董鼎山教授和趙浩生教授。我們進行了非常愉快的交流。像夏教授見了我之後非常興奮地跟我說,“你的作品不是本鄉本品的小範圍的作品,而是國際文化視覺下的大範圍的曆史小說,我感覺你就是中國當代的張愛玲。”對他過高的期許,我感到確實受到了很大鼓勵,但也深感還有很大的差距。當時夏教授回贈給我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飲譽四十多年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版。

董鼎山教授見到我驚喜地說:“我原來以為你是台灣人,現在才知道你是大陸作家,還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作家,一個大陸作家,用10年的時間寫出煌煌三卷本,寫出台灣的曆史題材,我確實感到非常驚喜。”

趙浩生教授從《台灣風雲》開始,一直關注“台灣三部曲”的創作,我前兩部長篇小說都經過他的評價和啟發性的指教。這次見麵,趙教授非常全麵地闡述了他對曆史題材的觀點。而且他高興地說,你是用真情在寫作。他們比較讚賞的就是,在創作中,最好的是沒有用概念的方法去寫作,而是用你真正的人情去寫台灣的曆史題材。所以你是在台灣和大陸之間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橋梁,“你的作品我讀過之後,我感覺讓人哭,讓人笑,讓人愛不釋手。”“這樣的作品,國民黨方麵沒有,共產黨我想起了一位女作家,那就是丁玲。其實女作家更應該有廣博的視野和胸懷。”這三位都是80高齡以上的漢學家,這種鼓勵讓我非常感動,也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次從美國歸來,感受更多的是繼續去寫作和奮鬥的動力。

十年磨一劍,走進台灣三百年曆史

記者:據我了解,您23歲就開始了“台灣三部曲”的第一部《台灣風雲》的創作,至今整整10年了。這麼厚重的曆史小說的創作是需要勇氣的,以您當時的年齡是怎樣去把握這樣一個深重的題材呢?是什麼力量使你敢於承擔起如此重大的主題?

閻延文:1995年,當我正在準備博士論文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承接了《中國三十年代文學史》台港部分的寫作,開始了台灣文化史的研究。逐漸,一種興奮感籠罩了我。海峽兩岸驚人的文化同構性,似乎預示著某種曆史的奇跡。出於心靈的召喚,我開始回溯曆史,梳理有關台灣曆史的縣誌、奏折、家書甚至日方資料,一步步接近那座蒼藍大海中的美麗島嶼,走近那些叱吒風雲的時代與人物。隨著一塊塊曆史碎片的脫落,一個個沉埋在大海深處的台灣故事漸漸浮出水麵:中國人自主投資設計的第一條鐵路,在台灣;“公車上書”第一人,是台灣舉子;甲午戰爭日軍最大的傷亡,不是在大陸戰場,而是在台灣抗日前線……從琅嶠事件、台灣建省、天津條約、興台改革、到馬關奇恥,以及台民“願人人戰死而割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的悲壯畫卷,曆史莊嚴而沉重地向我走來,那樣鮮活,那樣執著,展示出撥人心弦的色彩和撼天動地的悲壯。信仰與理想,道德和良知,崇高與卑鄙,清醒與無奈,激情與失望……透過曆史幽深的隧道,民族命運的悲歌仿佛一塊從天而降的滾石,驟然擊中了我;又仿佛浩蕩的長風,超越了自然的海峽和政治的海峽,使我的思維衝破曆史的墨跡而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