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列島與“台灣陸橋”(2 / 2)

澎湖:“驛站”和“跳板”

在澎湖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遊客中心,我們注意到澎湖早期開發的曆史記錄。台灣海峽寬處不及200公裏,窄處隻有130餘公裏。這個距離不算長,自然激發起了大陸人們對探求彼岸的希望。對此,史書上有許多生動的記載。《隋書?流求傳》裏說,“每春秋二時,天晴風靜,東望依稀似有煙霧之氣”。明嘉靖年間陳侃在《使流球錄?群書質疑》中說:“霽日登鼓山,可望流球。”我們曾經到位於海壇島外海的牛心島,據說那裏是距離台灣島西海岸最近的地方之一,登上牛心島上那座高高的燈塔用望遠鏡東望,天盡頭隱隱約約有一條灰線,不知道那是不是台灣島的地麵。從福建廈門到澎湖的距離大約與此相近,如果天晴之日,可能也會有此效果。

在澎湖,盡管隻在這裏呆了三天,但時時處處感到澎湖不但是台灣的離島,它也像是從大陸飄來的一葉小舟,靜靜地停留在台灣海峽的中途,成為大陸到台灣島的中間“驛站”和“跳板”。

1983年春到1985年夏,台灣學者在澎湖挖掘的果葉、鎖港、、赤茨頭等陶器文化遺址,這些文化遺存與廣東沿海的繩紋陶文化遺存十分相似,這為史前海峽時代兩岸人類之間的交往提供了間接的證據。

隋唐以前來到澎湖的多是福建沿海的漁民,僅僅是為了躲風避雨,整修漁具,暫作寄居。隋唐時代,正式移居開始出現,他們在島上建屋辟地,長期居住乃至定居了。來捕魚的人多了,漁港也就一個接一個地建了起來。其中有許多較大的港口,如馬公港、七美港、吉貝港等。澎湖的許多小島名稱也與漁業有關,如船帆嶼、漁翁島等。宋代澎湖歸入泉州晉江縣管轄後,開始形成聚落。元朝在這裏設澎湖巡檢司,這時,澎湖已成為海峽中的海上要津,為聯係台灣島和與東南亞各國的海上貿易,起了中轉站的作用。

1975年以來,台灣考古學家在澎湖發現了這段曆史時期的遺址39處,挖掘了其中的3處,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多達萬件的宋元陶瓷標本,主要是福建同安窯的產品,也有一些來自浙江龍泉。與此同時還同時出土了大量北宋熙寧元寶、政和通寶等錢幣。另外,還發現了數處“宋墟”,其中白沙島上的一處完整房基,建材多出自福建,年代約在北宋與南宋之間。

澎湖由於多風缺水,為了躲避強勁的東北季風和便於取得飲用水,居民多依地勢較低的背風處起屋聚居。居民的房屋常用當地玄武岩塊或珊瑚碎塊(硓古石)堆砌而成,一般設有防風牆,這成為當地建築一大特色,房屋和院牆的材料都用紅黃兩色的珊瑚礁石壘砌,不大的院落內有古井,種有刺桐樹,環境十分清幽。二崁馬公島中心市區的中央街和重慶裏,是澎湖最早形成的市集,這一聚落格局和建築樣式與福建金門等地十分相似,保持了濃厚的閩南風格。

在小門嶼的平台上,我們還看了一種叫“蜂巢田”的石壟。由於澎湖冬季受到凜冽東北季風影響,原本貧瘠土地上的農作物難以生長,農民們就用珊瑚礁或玄武岩塊將一塊塊農田圍成蜂巢似的格子,藉以阻擋海上吹來的強風,保護農作物生長。

大陸來的居民,把家鄉的信仰帶到了澎湖,他們在村落裏建起了像“石敢當”、“山海鎮”等各種寄托精神、舒解心理情緒的建築物。這類建築物我們在福建平潭島上也看到過。

據陳順序科長說,澎湖有大小寺廟165座,這些寺廟遍布澎湖各島嶼的97個村,寺廟中的宗教活動極為頻繁。

位於馬公島金龍頭上的天後宮,初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是台灣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響的的媽祖廟之一。其主體建築外貌古樸,氣勢恢宏,廟門前階梯呈八卦形,廟前廣場的鋪路石采自福建崇安。天後宮現已列為澎湖一級保護文物,稱為國寶建築。

在天後宮,一位在此服務多年的中年女義工見我們是大陸人士,便前來致禮歡迎,逐一為我們介紹天後宮的曆史典故,當她提到1986年的那次“天上聖母出巡繞境大典”時的盛況,很是感到自豪。我們不由地也受到感染,說這種場麵在幾年前我們在媽祖的故鄉福建湄州島參加祭祖活動時也見到過一次,女義工很有興致地聽我們講述,表示有機會一定也到大陸媽祖的故鄉去拜謁,了卻多年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