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特別厭煩父母的責怪話。其實,父母的這些話都蘊藏著一種愛子之心,做兒子的應該理解父母的這種心情。
天下父母大都是愛子心切,心切則言亂。在這個時候,年輕人不應抓住父母話語中的某個詞語、某種語氣、某種方式不放,認定父母就是與自己過不去,而應該體諒父母的說話動機,這樣許多問題就容易解決多了。
青年人常對父母的話不加分析地一概拒絕。父母想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兒子,可兒子一聽到“我過去……”就斷定這是想用老一套來捆住自己的手腳;父母要兒子言行舉止慎重,可兒子一聽到“慎重”二字,就斷定這是膽小怕事,沒有出息的表現。如果做兒子的能夠不先入為主,靜下心來分析一下父母話語中有沒有可取之處,這樣一來,情況也會大不相同。
7.讓孩子學會處理人際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當小朋友玩耍的時候,他隻是默默地待在一旁,不參加也不發表意見,極其內向。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願意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樣和別人相處。長期如此,會影響孩子將來的事業和生活。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培養孩子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係,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和別人交往並友好地相處,有效地溝通在這裏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每一個人都出生在屬於自己的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家庭裏,他是屬於這一環境的一個個體。每一個個體,從嬰兒時起就不斷地與他的父母、同伴以及其他人進行交往。
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逐漸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並學會自己處理一些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孩子之間的經驗與能力相似,興趣與感情相通,彼此完全處於平等、獨立的地位,他們既互相吸引與模仿,又彼此競爭與對抗。父母應該“開放門戶”,讓左鄰右舍、親戚朋友的孩子之間建立“外交關係”,經常往來友好相處。
例如請鄰居家的小朋友到家中做客。父母可事先鼓勵孩子做“小主人”,讓他們想想,客人來後拿什麼玩具和他一起玩,拿什麼食品招待等。再如,當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玩遊戲,自己也想加入,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交涉,並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在這裏向大家介紹一個成功的事例:一位媽媽帶兒子去散步,兒子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球,非常想加入,就拽拽媽媽的衣角,想讓媽媽幫助說情,但媽媽沒有直接去幫他說,而是鼓勵他自己去協商。兒子膽怯地走近小朋友,輕聲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但小朋友玩得正高興,誰也沒注意到他。兒子趕緊跑到媽媽身邊,再次請求媽媽的援助。媽媽笑著對他說:“這次你聲音大一點對小朋友說,你想跟他們一起玩球。”兒子又一次鼓足勇氣大聲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小朋友看看他,可能覺得他太小,並沒有讓他加入的意思。兒子很失望地回到媽媽身邊,這時,球滾了過來,媽媽看了看兒子又看了看球,兒子似乎領悟到了什麼,抱起地上的球給小朋友送了過去,也因此得到了認可,加入了玩球的行列。這樣的同伴群體交往,豐富了孩子的經驗,培養了他們的交往能力,引導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變化,學會關心與理解他人的感情,激發孩子與他人分享快樂和解除別人痛苦的願望。
父母應重視培養孩子與其他人相處的能力。例如可以引導孩子參與公益性的社會活動、福利事業的活動等,增進他們與老年人、殘疾人和其他地區的人們的交往,關心他人的生活,使得孩子從小就具有平等協作的思想與人道主義的精神。目前在我國開展的希望工程,是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入學,父母可引導孩子關注這類“愛”的事業,並與孩子一起通過省下自己的零花錢,給有困難的小朋友獻上一份愛心,讓他們能重返校園,從而懂得什麼叫助人為樂。所有此類的活動,不僅能開闊孩子的視野,而且有利於開闊孩子的胸懷,提高孩子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是指人在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一種能力。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占85%。放眼現實世界,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成功的管理者或企業家無不和突出的交際能力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