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準備和平渡江(1)(2 / 3)

鄧小平點了支煙,宣布會議開始。

他以平穩有力高度概括的語調說:渡江戰役我軍的戰役目標是,以第二、第三野戰軍全體,殲滅上海、鎮江、南京、蕪湖、安慶等地及浙贛線蔣軍的全部或大部,占領蘇皖南部和浙江全省,奪取京滬杭,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

多麼鼓舞人心的光明前景,它標誌著國民黨的統治將告結束。為了這一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浴血奮鬥了28個春秋!會議室裏湧動起一股昂揚熱烈的氣氛,生性好說好動的陳毅大笑起來,說道:講得好!同誌們哪加把勁喲,等過了長江,可撈不著大仗打嘍!

劉伯承笑著糾正道:還不能這樣說,三野的同誌們還有一塊大上海的硬骨頭要啃哩。

粟裕笑著說:總不會比淮海戰役更難打吧?蔣介石把真正的希望寄托在上海,但是蔣介石的願望沒有一次不是落空的。

平素不苟言笑的鄧小平,這時嘴角上也現出微微笑意。會場平靜下來後,他繼續說道,前委統一部署是:劉伯承司令員、張際春副政委、李達參謀長指揮二野的第3、4、5兵團及四野一部為西突擊集團,在樅陽鎮至望江段渡江作戰。三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和參謀長張震,率三野統帥機構,直接指揮第8、10兵團為東突擊集團,從揚中至江陰段渡江作戰。三野副政委譚震林指揮第7、9兵團為中突擊集團,從貴池至蕪湖段渡江作戰。三野的兩大突擊集團由粟裕、張震統一指揮。

我和陳司令員在大本營統一指揮渡江戰役,主持全局工作。隻要我軍渡江成功,無論敵人采取何種處置,戰局的發展都會發生有利於我們的變化,並有可能演變成敵人全麵混亂的局麵。因此黨中央要求我們一舉渡江成功!在解放軍渡江成功後,三野的兩個突擊集團應迅速合圍,力求達到全部或大部殲滅敵江防部隊的目的,不使其龜縮進上海、杭州,此著是全戰役的關鍵。

3月26日,總前委召開了擴大會議。一間寬敞的茅舍內煙霧繚繞,一幅巨大的長江地區戰略態勢圖占滿了一麵牆,屋子裏坐得滿滿當當,香煙的味道伴和著陣陣笑聲,從室內一直飄到村外。

時間是極其緊迫的,渡江戰役即將拉開帷幕。這次戰前會議即具體實施渡江方案的會議。

鄧小平指出會議的總原則是:要有對付敵人集結兵力於京、滬、杭地區暫時與我對峙或決戰的準備,要考慮渡江後站穩腳跟,鞏固灘頭陣地,打退敵人反撲,爾後乘勝向縱深擴大戰果。

這個原則是在粟裕的情報網所搜集的大量情報基礎上提出的。

毛澤東在1948年就有派粟裕渡江的戰略構想,後聽取了粟裕的意見,推遲了這一行動。但一向有著超前意識的粟裕,從那時即開始了渡江的準備,先後派出三批小部隊和地方幹部南下,對長江的渡口、水文以及與長江相關聯的湖河港漢進行了詳盡的調查,並繪製了地圖。第三野戰軍分布在南京、上海等城市的軍事情報網絡搜集的大批有價值的軍事情報和各類軍事地圖也為這次會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會議在研究具體方案時,譚震林指出:軍委要求我們4月13、14日渡江,13日正是農曆十六,月光通宵,我第1梯隊的突擊隊無法隱蔽,不能求得戰術上的突然性。因此建議推遲兩天,於4月15日,即農曆十八晚九時以前開始渡江,那時正值昏夜,出動有利。

大家一致同意此建議。

討論到渡江的具體辦法時,鄧小平說:1947年我們大軍南下,強渡黃河前,伯承同誌對敵前渡河戰術進行過一番研究,給部隊下發過一份材料,反映很好。這次會議他沒能來,我這裏有一份《渡江作戰之研究》,是伯承同誌寫的,非常有價值。

陳毅接道:伯承同誌的這個《渡江作戰之研究》,我看了,能回答解決渡江中的許多問題,我看還是在這裏念一下子。他從鄧小平手中接過材料,風趣地說,伯承同誌可是個大軍事家,大知識分子,對軍事理論很有研究,我陳毅照本宣科,眾將官可要聽好噢。

根據我們了解,長江上是不能架浮橋的,隻能漕渡,主要的渡河工具是木船加風篷;其次,我們的渡江行動,敵人已有準備,不易奇襲偷渡;第三,長江很寬,我岸上的炮兵不易收到壓製敵人火力之效,支援第1梯隊困難;第四,敵人有海空軍配合,對我渡江是一個較大的威脅。怎樣看待這些問題呢?

劉伯承上來就拋出了一大堆問題,像一把鉤子先勾住指戰員們的心,而後才逐一分析研究,論據、論理獨到精辟,令人豁然開朗。可惜陳老總念得太快,那些做筆記的兵團司令員忙得丟三落四,還是沒記全。

陳毅說:小平同誌,伯承這份材料幹脆多印一些下發部隊,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