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準備和平渡江(1)(3 / 3)

鄧小平表示讚同。這時機要參謀送來兩份電報。鄧小平接過展讀,一份說李宗仁又從西北調了一個獨立第95師增防江南。鄧小平把電報遞給陳毅他們,想了想,說:對頭,從前我在馮玉祥那裏工作的時候,就曉得這個部隊,現在又要見麵嘍廠接著,鄧小平又看第二份電報。看著看著,突然倏地揚起了雙眉,欣喜地高聲說:好啊,毛主席、黨中央,昨天進北京啦!

當時北京還叫北平,但是在座的人都聽到鄧小平說的是北京。這個消息使會場為之雀躍,雖然黨中央和毛澤東進北平是情理中的事,然而一旦這一天成為了現實,那種振奮與激動,還是讓這些數十年橫刀立馬的將軍們為之動容的。這讓他們切實地感到,新中國的誕生已為時不遠了,共產黨為之浴血奮鬥的理想就要實現了。

鄧小平為了克製難以抑製的興奮,點上了一支煙,一口嘬下半截兒,不太喜歡說笑的他,這時不乏幽默地說:哎呀,以後進京可要三跪九叩嘍!

三野的參謀長張震是個活躍的人物,接道:可要小心喲,弄不好要推出午門斬首的!

陳毅大笑:同誌哥,還要刀下留情嘛。

談笑間,兩張並在一起開會用的桌子已經拉開,擺上了飯菜,不等招呼,眾人早圍桌而坐,揮舞起筷子。

飯後會議繼續,傍晚時總體部署完成:第二、三野戰軍120萬渡江部隊,劃分為東、中、西三個作戰集團。首先以中集團從蕪湖、南京段突破,擊敵左側背,切斷敵南撤道路。中集團由第三野戰軍第7、9兵團及榴彈炮兵第2、4團、1團的一個營和騎兵團組成,約30餘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委譚震林指揮。

再以東集團從鎮江、江陰段突破,切斷南京、上海間交通,割裂敵人防禦體係,爾後視情況以主要兵力控製京滬線,以主力協同中集團挺進合擊可能南撤之敵主力於太湖西側郎溪、廣德地區。東集團由第三野戰軍第8、10兵團及榴彈炮第5、6團、蘇北軍區三個警備旅、海防縱隊、坦克團、炮兵預備隊等組成,約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和參謀長張震指揮。

西集團由安慶東、西地段渡江,進擊浙贛線。西集團由第二野戰軍第3、4、5兵團組成,約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參謀長李達指揮。

為便於整個戰役的組織指揮,鄧小平、陳毅率輕便指揮所,進至合肥附近,統一協調各集團的行動。

粟裕、張震率第三野戰軍司令部進駐泰州白馬廟,指揮東集團。

譚震林隨同第7兵團行動,指揮中集團。

劉伯承、李達率第二野戰軍司令部進駐舒城指揮西集團。

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還高興地通報:由第四野戰軍第40、43軍組成的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已經南下,近日即可抵達江岸指定位置。

經過幾天熱烈的討論,3月31日鄧小平在會議討論的基礎上,運籌帷幄,擬訂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綱要》全文共分8個部分,從全局上正確分析了敵情,提出了我軍的作戰綱領、作戰部署、戰役目的及發起戰役的時限等,既從大處著眼,提挈全軍,又不統得過死,充分體現了戰役計劃的靈活性。在賦予各野戰軍、兵團任務時,同時指出了各部可根據情況的具體變化,機斷專行。

《綱要》規定:

以第二、第三野戰軍令部,殲火國民黨軍集結於上海至安慶段之兵力,占領蘇南、皖南、浙汗全省,奪取京滬杭,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於4月15日18時在江蘇靖江至安徽望江段實施全線渡江作戰,並決定以第二野戰年:為西集團在樅陽鎮至望段實施渡江,以第三野戰軍為中、東兩集團在貴池至蕪湖和揚中至江陰間實施渡江。戰役指導上要求從最困難的情況出發,作遇到嚴重戰鬥的準備,著眼於粉碎敵固守江防和在我軍渡江後敵收縮兵力擊我一路的企圖。

戰役計劃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達成渡江任務,實行戰役展開;第二階段達成割裂包圍敵人,控製浙贛線一段,斷敵退路;第三階段分殲被圍之敵。戰役的關鍵在於第三野戰軍兩個集團迅速東西對進,打亂敵之作戰體係,完成鉗形合圍,達成割裂包圍敵人之目的。第二野戰軍著重密切協同第三野戰軍行動,適時以主力東進,擔任攻占蕪湖、奪取南京和杭州地區之任務,並以主力一部迅速出密縣地區控製浙贛線一段及屯溪南北公路,斷敵退路。

二野渡江突破地段,為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的接合部,又是長江向南突出部分,處於湯恩伯集團之左側背。沿江守敵為第8兵團劉汝明部3個軍8個師約4萬餘人其第68軍軍部位於貴池,3個師分布在東流至湖口線,第55軍軍部位於貴池,一個師位於烏沙閘至貴池段,兩個師位於三野渡江正麵之銅陵、青陽地段,第96軍軍部位於段家彙,兩個師分布在吉陽大渡口至烏沙閘線。敵縱深地區僅有第17兵團侯鏡如率兩個軍在聯縣至寧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