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小名叫那羅延,憑著家庭的顯赫背景,憑著自己出眾的才幹,輕而易舉地獲得了一係列的高官要職,在父親過世後,襲封隋國公。尤為重要的是,他以政治聯姻的方式,多角度地直接與皇帝成了姻親:他的妻子是鮮卑大貴族獨孤信的七女,而妻姊、獨孤信的四女是周明帝的皇後,由此和周明帝成了連襟;他的女兒楊麗華是周宣帝的皇後,由此他又成了國丈。隆盛的地位,特殊的關係,高超的才幹,廉潔的作風,再對比北周諸帝荒淫平庸的形象,長足地提高了楊堅的政治聲望,在漢、鮮卑實力人物的支持下,營造了以他為首的勢力集團。當年僅八歲的周靜帝——北周的末代皇帝……上台後,他取得了總攬軍政的輔弼大權,成為能擺布皇帝的大權臣。
按常理而言,人的欲望總是和其地位成正比的。目睹君主的無能,目睹皇室的腐敗,楊堅逐漸萌發了最高的政治欲望:禪代北周,圓皇帝夢。他先後采取了三個步驟:以開明的姿態,改革的精神,清簡法令,廢除為人們所痛恨的苛政嚴刑,身體力行地提倡節儉,阻止奢靡之風,以爭取人心;接著,他伸出鐵腕,無情地鎮壓了挽救北周的反抗勢力,特別是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尉遲迥、益州(今四川成都)總管王謙、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三大地方軍事勢力;然後,屠殺北周諸王,徹底鏟除了北周政權賴以生存的政治基礎。
無助的周靜帝隻能拱手將權杖交給了楊堅。
公元581年,楊堅走上皇位(廟號文帝),宣布國號為隋,年號開皇。
建立新朝的楊堅,以實現南北統一為自己的使命。其實,想實現統一的,楊堅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已大有人在,且南北都有。短暫統一過北方的十六國之一的前秦君主苻堅,曾揮百萬雄師南下,但因內部的民族矛盾,在淝水之戰中竟遭慘敗。東晉的桓溫等諸將,也曾多次北伐,終因條件不成熟而功虧一簣。這些統一戰爭雖未成功,然為後來者開了先河。到楊堅之時,統一大業已瓜熟蒂落。當時為什麼是由北方統一南方,而非反之?
關於這個問題,韓國磐先生從雙方的經濟、政治和軍事三方麵作了細致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幾點是:北方的均田製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而南方的大土地私有製則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北方中央集權漸呈上升趨勢,南方的人才選拔則承九品中正製的弊端;北方的府兵製構成了有效的軍事體係,南方的軍隊則令出多門。(《隋唐五代史綱》)
筆者覺得在上述的分析上,至少還得加上一點,即北方以遊牧為主要生產方式,帶有濃烈的“蠻族”色彩,具有擅長攻擊的剽悍戰鬥力,而南方雖有高度的文明,然在文明創造著相對富裕生活的同時,南人原始的勃發生機也遭到了軟化與弱化,兩方對壘,軍事上誰優誰劣自不待言。
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的冬天,在一切部署就緒後,隋文帝次子晉王楊廣被任命為最高軍事長官,並與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分任行軍元帥,以五十萬之眾,向江南發動了全線的進攻。水軍、馬軍、步軍複合部隊,構成了立體的軍事全景,“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裏”。(《資治通鑒》陳長城公禎明二年)重點突進路線有七條,其中以廬州總管韓擒虎、吳州總管賀若弼二路打得最為出色,直搗陳朝的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整個戰爭的態勢簡直是摧枯拉朽,陳軍節節敗退,不堪一擊。躲進枯井的陳後主陳叔寶及其愛妃,成了隋軍的階下囚。
陳朝的滅亡,加上隋軍在南方平叛的成功,使隋旗插遍了全國的山水。
統一的實現,使隋朝成了大一統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