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隋文帝(1 / 2)

從秦至隋創立四個大一統王朝的君主:秦始皇、漢高祖、晉武帝、隋文帝,在知名度上,是前二者響亮,然在曆史評價中,當數隋文帝最高。不僅如此,即使在中國曆代開國君主中,隋文帝也可以名列前茅。

隋文帝於曆史是有大功績的,他的大功績不但表現在統一大業上,且表現在統一後對天下的治理。

曆史對隋文帝形象的記錄是,性格莊重嚴肅,不苟言笑,即使至親也從不開玩笑,外表鈍木而內裏明敏,有雄才大略。

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有難能可貴的儉德,這種儉德非但表裏如一,且貫穿始終。他在北周官居高位,私人生活卻非常儉樸,儉樸到幾乎有些寒酸的地步,做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輔弼大臣,依然如此,並把儉樸倡導為全朝的風氣。他的儉樸,不是自我標榜的偽飾,不是映照鮮卑貴族奢侈的權宜之計,而是貫穿始終的本質,在成為萬乘之尊後,更是予以發揚光火。

隋文帝以“成由儉、敗由奢”為座右銘,曾對楊勇說:“我聞天道無親,唯德是興,曆觀前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

隋文帝的內宮,可能是曆朝最簡陋的內宮,後妃宮女的衣服及日常器具,均有嚴格的供應製度,不得逾越私取半毫,若有破損,加以補綴再用。他本人的飲食,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除了必須的宴會,每餐至多一小盆肉。他本人的寢官,全是布幔布帳。他擯棄金玉,擯棄錦繡,擯棄所有的器玩。相州刺史豆盧通進獻斑斕的綢綾,他下令當殿焚毀,以此阻絕各等官員各種名目的進獻。《隋書·文帝紀》說:“帝令行禁止,上下化之。”

在隋文帝君臨天下的時代,上自大臣貴族,下至富商大賈,穿的不過是布帛,裝飾的不過是銅鐵骨角,儉樸蔚然成風。

以儉樸為立國之道,在於隋文帝深刻體察到,國家的主要財政來源是農業,而農業每年的產值是有限的,要讓農民安居樂業(農民安居樂業,才能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惟有將對農民的剝奪壓到最低限度。儉樸的風氣,可減少用度,縮小無謂的消費,使有限的農業產出,維持社會最基本的生活。隋文帝懂得民眾才是國家的根本,要想保住社稷江山,當充分考慮到農民的利益。他即位之初,就將五千頭官牛分賜給貧苦的農民,後來又多次推出降低稅役、輕徭薄賦、寬恤民力的政令。

以民為本,與民休息,使隋朝在立國後與統一後,迅速受到了民眾的擁戴。

人是複雜的,是多麵的,儉樸的隋文帝也有奢侈的傾向,隻是被他深深地壓抑著。北周首都設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由於長期的戰爭,都城已凋敝不堪,出於新朝萬物更新的感覺,隋文帝決定在長安另外擇地營築新都,名為大興城。營築新都城花了不少的工役錢財,但為了帝國的形象,無可厚非。在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他又下令在岐州(今陝西風翔)造仁壽官。仁壽官的工程由楊素負責。楊素為討得隋文帝的歡心,大發役夫,削山填穀。勞工的待遇是非人的,在棍棒的催逼下,萬餘人死於非命,工地上一片慘象。隋文帝知悉此事後,很是不悅。然當他遊覽新宮時,卻為豪華氣象笑逐顏開,直誇楊素是忠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大興土木,從京城到仁壽宮之間,連置十二行官,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是可想而知的。儉樸是難的,難在要克服追求享樂的欲望,努力克製這種欲望的隋文帝稍一鬆懈,便為佞臣所誤,違背了他信守的初衷。

不遺餘力地勤政,是隋文帝為君的特色。他每日堅持上朝,聽取各級的奏報,甚至日落西山,仍精神不減地端坐著。有暇時,乘輿四出訪問,途中遇見上表者,便停下來,親自仔細詢問,極有耐心。另外還派遣行人(特別的使者),去各地采聽風俗。由此,官場的得失,民間的疾苦,帝國的現狀,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勤政,使隋文帝成為明君。

出自真心地親民,是隋文帝另一個為君的特色。關中鬧饑荒,他派人前去了解百姓的飲食情況,有人帶來百姓所吃的豆屑雜糠,他涕淚俱下,遍示群臣,沉痛地自我咎責,為懲罰自己,他撤去禦膳,不近酒肉達一月。到泰山封禪,道中遇大量關中饑民往洛陽就食,車隊行進困難,他關照警衛部隊不得驅逐,從而出現了這樣的奇觀,饑民與禦仗混同而行。他騎著馬,見有扶老攜幼者,或引馬讓路,或為之安慰。經艱險之地,令左右幫扶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