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的寓言,大部分情節完整,首尾清楚,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不僅是作為比擬的修辭手段。其所反映的思想皆能切情人理,貼近社會生活,具有較強的現實性,主題鮮明,使人一看就明白,不像《莊子》寓言那樣洗洋恣肆,不易捉摸。《戰國策》寓言多用於口頭陳說,所以保留著某些口語的痕跡,淺近樸素,不加修飾,明白曉暢。許多寓言在後世演變為成語,至今仍在使用。
《戰國策》的散文藝術
《戰國策》的文章,許多是當時遊說之辭的記錄,由於社會風氣的變化,春秋時期從容辭令的行人,演變而為劇談雄辯的說士。他們以出謀劃策為主要職業,善於權衡利弊,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摸其不同心理個性,適應其不同嗜欲愛好,采取不同的說理方法。或因其所好,避其所忌,或以小見大,由近及遠,曲折而有效地說明問題。不少文章,觀察敏銳,見解深刻,方式巧妙,語言機敏,一直被認為是古典散文中的典範。
例如“觸龍說趙太後”,觸龍沒有直接陳述長安君出質對於趙國安危的意義,而是采取側麵迂回戰術,以老年人之間互相寒暄為話頭,從飲食起居談起,先釋其怒,再動以情,請求以少子為王宮衛隊,給太後以“丈夫亦愛其少子”的印象。進而提出太後愛長安君不如愛長女燕後這樣明顯不符合實際的問題,引起太後的好奇而準備聽他的高見。這時他還不亮明觀點,而是通過回憶對比,從太後送燕後的心情說到三世以前趙王之子孫侯者的近況,最後用事實說明利害:人主之愛子,必令有功於國,才是長久之計。自始至終,以情感人,寓危言警語於家常瑣談之中。
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主旨是防止佞臣蔽君。鄒忌沒有正麵講大道理,隻是從自己家庭小事發端,現身說法,由情入理,發人深思。手法新穎別致,摹寫細膩入微,文字輕靈活潑。
有些策士互相駁難的文字,雙方騁辭競說,唇劍舌槍,鋒芒畢露,尖銳激烈。像《趙策三》的“魯仲連義不帝秦”:在秦國大軍圍困邯鄲、趙國上下人心惶惶的嚴重關頭,魯仲連力主抗戰,反對投降,同魏國派來勸趙尊秦王為帝的使者辛垣衍作針鋒相對的爭辯。他用層層剝筍之法,首先曉以大義,繼而動以利害,中間有許多地方短兵相接。如辛垣衍把帝秦比作仆人對主人不得已的服從,魯仲連立即逼得他承認“梁之比秦若仆耶?”接著單刀直人,“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使對方突然感到問題的嚴重性。然後進而指出,曆史上殷紂王曾醢鬼侯,脯鄂侯,說明暴君對臣民是極其殘忍的。再舉過去魯國和鄒國堅決不承認齊王自稱天子,齊國不能使之屈服;今天三晉的大臣,難道不如鄒魯之仆妾嗎?最後警告說,如果真的帝秦,不但梁王不得安然,你辛垣衍也必然沒有好結果。在大量的事實和利害得失麵前,辛垣衍不得不認輸。作者熱情讚揚魯仲連超人的見識,無畏的氣概和無私的品質,使他贏得了千古文人的頌揚。
《戰國策》的修辭,最值得注意的是鋪陳和誇飾的熟練運用。鋪陳,就是把事物的有關方麵盡可能全麵而廣泛地論列陳述。誇飾,就是把事物的某種屬性故意過甚其辭地誇大強調。這在《戰國策》中是經常而普遍的修辭手段。像蘇秦、張儀等人遊說諸侯,述其地理,都愛東西南北,山河湖海;追溯曆史,總是三王五霸,從古至今;談政治,則君臣內外,法術權勢;論軍事,則攻守進退,固險扼塞,中間每每結合一連串誇張形容,把各種情勢強調到了極致。如《齊策一》“蘇秦說齊宣王”:
齊南有太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齊地方二千裏,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軍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如風雨。即有軍役,未嚐倍太山,絕清河,涉渤海也。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誌高而揚。
通過這樣的鋪陳,使人感到他對齊國情況和天下大勢了如指掌。文章雄肆而氣勢充沛,賅備而不顯得羅列過甚,辭藻絢麗,琳琅滿目,而不顯得堆砌。其中言齊軍之精良,臨淄之富庶,未必屬實,而是出於藝術誇飾,但並不使人感到虛張聲勢。這種手法,直接影響到漢代的政論文。
排比句法,《國語》、《左傳》已經使用,《戰國策》則更為恣縱,句型趨於多樣化,技巧更加成熟。如“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一連四個十餘字長句,層層推進,有波浪滾滾之勢。“今欲並天下,淩萬乘,絀敵國,製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昏於教,亂於治,迷於語,惑於言,沉於辭,溺於辯。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正反兩扇,上鎖下開;句子短促有力,不用語助詞,反而顯得感情激越。
愛用比喻是先秦散文的共同特點,《戰國策》尤為突出。輕便靈活,貼切工巧,有時信手拈來,看似隨便;有時連舉數例,引譬蹁躚。如“莊辛說楚王”,幾乎通篇用喻,從蜻蜓而黃雀而黃鵠而蔡靈侯,最後說到楚王,以自然界和曆史上一係列具體現象說明,隻顧眼前舒適而不顧後患,必然落得可悲的結局。
《戰國策》的記事文字在書中不占主要篇幅,卻相當精彩,較其記言文更富於文學性,其藝術技巧代表先秦記敘散文的最高成就,在《國語》、《左傳》基礎上有所發展。
像著名的“荊軻刺秦王”,就極盡騰挪跌宕之能事。故事先從燕太子丹質秦亡歸寫起,為了報仇救國,他向太傅鞠武求教,鞠武勸他不要碰逆鱗。他卻甘冒風險收留秦亡將樊於期,然後因鞠武而見田光。田光以年老不能當大事,轉而推薦荊軻,並自殺以激荊軻,且使太子釋疑。圍繞如何報仇,一連四折,迭起波瀾。接著,寫太子丹向荊軻求助,荊軻先借樊於期之頭以求取秦王信任,又求匕首,約秦武陽為助手。易水送別是前半部的最高潮,又是後半部的大鋪墊,寫得慷慨悲涼。荊軻見秦王,秦武陽色變,是小鋪墊;殿上行刺是全文最精彩的場麵:
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摻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直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複擊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左右既前,斬荊軻。
這場生死搏鬥,緊張激烈,目不暇瞬。作者妙筆寫來,卻那樣從容不迫。雙方動作,攻防進退,巨細畢現,曆曆如見。最後還有高漸離擊築刺秦王,為荊軻報仇的尾聲,表明鬥爭並未結束,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戰國策》既注意人物外貌的傳神寫態,又能深入剖析揣摩內心活動。不限於一鱗半爪地點染感情色彩,且能多角度多層次地透視人物思想的發展過程。像“馮諼客孟嚐君”的三次彈鋏而歌,從不同的歌詞、動作,一層層揭示出馮諼寄人籬下懷才不遇的苦悶和逐漸得到慰藉的變化。而左右的平庸和孟嚐君的大度更襯托出馮諼的曲高和寡,難為人知。再繼之以市義,使梁,廟薛,三窟成而英雄出,馮諼的形象和性格一步步走向完美。
《戰國策》能熟練地使用旁白和代言法,表現人物的潛意識和個性思維。如蘇秦說秦王不成而歸,半夜刻苦讀書,引錐刺股,自言自語:“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這種見不得人的內心隱秘,本人絕不會公開,顯係作者想象之辭。又如鄒忌見徐公,“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見威王。”這已經屬於個性心理描寫了。
有時采取對照法,把不同環境的各種不同反映加以比較,更深入地體現作者的傾向性。如蘇秦倒黴時的情況是:“黑貂之裘弊,黃金百鎰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歸至家,妻不下紆,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來得誌,一切遂皆大變。“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裏。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這裏,指責的著重點已不限於某一個人,而是整個社會風氣。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真是寫得鏤心刻骨,淋漓盡致。
觸龍說趙太後
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後不肯,大臣強諫。太後明謂左右:“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麵。”
左師觸龍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必有所郤也,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裏,少益耆食,和於身也。”太後曰:“老婦不能。”太後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麵,以衛王官,沒死以聞。”太後:“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後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而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賞析】
這是《戰國策》最有名的一篇文章。屬《戰國策·趙策》。
公元前265年,強秦已發展成為虎狼之國。秦國乘趙惠王新喪,君主孝成年幼,由太後執政之際,發兵攻趙,想乘虛滅掉這一小國。大兵壓境,趙太後求援於齊,齊提出要以趙太後最寵愛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但溺愛兒子的趙太後堅決拒絕之,並怒對大臣的進諫。國難當頭,資深老臣觸聾通過機智巧妙的進諫,終於使太後誠服,送小兒子去當人質,趙國才得以解危。這篇文章精彩地反映了這段諫言過程而被譽為千古名諫之一。
左師公之所以能夠“願見太後”,之所以能夠說服趙太後,和他有洞見在先有關。這一點往往為人忽視。觸龍首先清楚地知道趙太後本人是一個可以用道理說服的人。 兵法雲,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左師公顯然深諳此道。趙太後,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趙威後。作為一名老臣,觸龍想必應該非常清楚趙太後的為人。他相信趙太後自己是能夠分得出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這是他能夠主動要說服趙太後的主要原因。如果他不了解這一點,或者說是趙太後本人本來就不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在她已經明謂左右:“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麵”的情況下,如此逆龍鱗,違聖聽,豈不是要自取其辱嗎?想當年,亞聖孟子在遊說齊宣王的時候,不就是因為不清楚齊宣王本人的為人,而把自己弄到了一個“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尷尬地步嗎?其次,觸龍還清楚的知道太後這位平時很有見地的人,為什麼在這個節骨眼上竟然犯了如此“低級”的錯誤。
從趙太後的角度來說,一是丈夫新喪,戚情未除,二是自己剛剛執政,政局不穩,三是“秦急攻之”,外強款塞,可以說是內外交困。而身為女性,幼子長安君顯然是太後心中最大的一個牽掛,一份永遠的痛,她不允許別人動自己的孩子,不允許別人把長安君從自己身邊帶走,幾近於牝雞護雛,蠻不講理,也許是作為母親的一種天性吧。也正是這諸多原因,使得這位口碑一向甚好的不讓須眉的趙太後,竟然“當局者迷”,讓這份小小的親情的樹葉,遮住了自己的雙眼,而不能看得更為長遠一些。而此時的觸龍作為一個“局外人”,能夠跳出這個圈子,比趙太後更冷靜、更清楚地看到了事情的症結之所在,所以他能夠“願見太後”,一番和風細雨之中,幫太後拔開了眼前雲翳,走出了感情的低穀,成就了一段曆史上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