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編 史家典籍6(1 / 3)

在對顯貴說話時一定要以崇高偉論來打動他。因此與那些處於陽勢、內心優越和積極的人說話,就要從大處入手,選擇崇高的內容道理來談論,這樣才能說服他。

與重要的人物談重要的事一定要事先準備充分,要想著如何安排才能打動受眾,謀局排篇、分段總結,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一定要事先仔細的籌劃好。張儀的長篇大論層層相扣、循序漸進,顯得非常的有條理。其實有條理是說話的基本要求,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受眾就不會感到你在雜亂無章的胡說。受眾接受、記憶起來也就比較容易,尤其是長篇大論,一定要分幾個要點來講。很多人講話分三點、二點來講,效果應該是不錯的。

張儀的遊說氣勢恢弘、氣度非凡,排山倒海之勢與反複論證、不證自明的理性力量相融合,產生了令人不能不折服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有了不凡的氣勢和心態,言說時的說服力就會加強。我們的氣勢加上我們的理性推論、論證能力,就會產生無可辯駁的信服力。在論說時也要融入感情,更容易打動人,張儀的遊說包含感情,通篇充滿了對秦國平庸的謀臣們的可氣可恨之情,也充滿了對秦王有實力卻無法實現霸業的惋惜之情,如果有更動情之處,張儀說不定還要落淚。

馮諼客孟嚐君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嚐君,願寄食門下。孟嚐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嚐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嚐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複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嚐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嚐君客我。”後有頃,複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嚐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嚐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複歌。

後孟嚐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署曰:“能。”孟嚐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嚐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嚐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嚐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嚐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雲‘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廊,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嚐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嚐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後期年,齊王謂孟嚐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嚐君就國於薛,未至百裏,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嚐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複鑿二窟。”孟嚐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梁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嚐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嚐君。馮諼先驅誡孟嚐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嚐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嚐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嚐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嚐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孟嚐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賞析】

這是《戰國策》的又一名篇。屬《戰國策·齊策四》。

戰國時期,風行養士(食客)之風,尤以四大公子為甚。如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及呂不韋等。這些士大多是能辯善謀,有一定的政治見解,或有一技之長,甚至身懷絕技者。“食客三千”已經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士階層,是當時的特殊階層,有著一定的社會勢力。他們依附於君主,不斷地獻計獻策,為他們擴大政治影響,鞏固權位。這人中,龍蛇混存,既有雞鳴狗盜之徒,也不乏有非凡膽識的人才,本文主角馮諼就屬後者。文中即通過馮諼展現了戰國時代士的才幹和智慧,也反映了那個時期的政治麵貌。

這篇文章主要藝術特色在於人物刻畫的成功。中心人物馮諼個性鮮明,形象突出。一開始即寫他靠著柱子彈著劍的三唱:“劍啊!咱們回去吧!”以似無賴卻又高深莫測的內涵,先聲奪人。緊接著描述馮諼洞見孟嚐君珍寶不缺“所寡有者,以義耳!”於是為孟嚐君焚債買義,一展謀士的遠謀。“鑿三窟”使孟嚐君在政治上達到了高枕無憂的程度,更充分顯示了馮諼政治韜略。

文中馮諼遊說梁國,為孟嚐君獲得了厚禮三顧的榮譽,又刺激齊王再拜孟嚐君為相,以及把祖廟立於薛邑等。廟成馮諼才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一個深算遠謀的謀士形象鮮然立見。

先抑後揚、先貶後褒的反襯技巧,更起到了鳴則驚人的效果,平添了很多馮諼大智若愚的不凡形象。

謀篇之妙是本篇又一景觀。不是直敘其才,而是曲曲九轉之後,方入勝景,增強了曆史散文的戲劇性。

全文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尤其用以虛引實,欲出先沒的技巧步步誘入,使人物性格突出有加,不失為寫人物形象的一篇典範名作。

莊辛說楚襄王

莊辛謂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襖祥乎?”莊辛曰:“臣誠見其必然者也,非敢以為國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國必亡矣。臣請辟於趙,淹留以觀之。”莊辛去之趙。留五月,秦果舉鄢、郢、巫、上蔡、陳之地,襄王流於城陽。於是使人發騶,征莊辛於趙。莊辛曰:“諾。”

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裏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裏,豈特百裏哉?”

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五尺童子,方將調鉛膠絲,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遊乎茂樹,夕調乎酸堿,倏忽之間,墜於公子之手。夫雀其小者也,黃鵠因是以。遊於江海,淹乎大沼,俯鱔鯉,仰齧菱衡,奮其六翮,而淩清風飄搖乎高翔,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射者,方將修其盧,治其繒繳,將加己乎百仞之上。 彼引微繳,折清風而?矣,故晝遊乎江河,夕調乎鼎鼐。

夫黃鵠,其小者也,蔡聖侯之事因是以。南遊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飲茹溪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與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為事。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宣王,係己以朱絲而見之也。

蔡聖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雲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而投己乎黽塞之外。

襄王聞之,顏色變作,身體戰栗。於是乃以執而授之為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

【賞析】

戰國後期,如虎狼般的西秦,正虎視著地大物博的楚國。然而,侈淫昏庸的楚頃襄王,寵信諛臣,不能居安思危,聽不進莊辛的勸諫,導致了失地出逃的結局。經曆了慘痛的教訓,後楚頃襄王才納諫了莊辛的“亡羊補牢”的戰略建議,“失之車隅,收之桑榆”,終轉危為安,且居安不忘危。

這篇諫文,便是以莊辛兩諫的形式再現了楚頃襄王拒諫及納諫與國家安危的關係。因為飽含曆史教訓,發人深思,所以曆代傳頌不絕。

莊辛,是一位很有政治遠謀的策士,其縱橫雄奇的辯才和憂國憂民的謀才,非一般朝秦暮楚、貪功取利的說客所能相比。 本篇再現了戰國時期像莊辛一樣奇策善辯的策士形象。

這是一篇典型的策賦,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語言藝術尤為精采,說辭是其主要特色。莊辛之辭,義而不譎,巧而不詐,融春秋的錘煉和戰國的雄長為一體,達到了先秦時期說辭的最高水平。尤其采用賦的形式,加以排比鋪陳,使文勢由弱而強,語言也由娓娓動聽躍至錚錚鏹語。再結合寓言比喻,由物及人,誇張渲染蓄積氣氛。更絕在寓言之後,步步緊逼,終於直接由人喻人,亮出了策士絕招,以一句“不以國家為事,不知夫子發方受命乎靈王”的犀利問質,直逼對方,終使頃襄王色變納諫而達到了策諫的最高渲染效果。

全文縱橫捭闔,馳騁古今,又以寓言引喻國事,於生動之中見警策,無愧為先秦策賦的上乘作。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裏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裏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裏哉?”

秦王佛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嚐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嚐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唐雎曰:“大王嚐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賞析】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弱肉強食,小國常受其辱,政治鬥爭繁雜、尖銳,狼煙四起,然而也湧現了一批感天地、泣鬼神的可歌可泣的壯士。這些寶貴的節氣將恒古不易。公元前225年,秦王滅了,韓、魏後又欲鯨吞安陵小國。故提出以五百裏地換安陵五十裏地的名換實奪的計策。唐雎受命出使秦國,他以義正辭嚴的說辭震懾了秦王,終於保住了國土。這篇文章即謳歌了唐雎這樣一位大義凜然頂天立地的英雄。2000多年前即有此俠肝義膽,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高山仰止氣節的民族。

本文是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統一。2000多年前即有如此佳作,足見中國文學的功底之深厚。把曆史事實戲劇化,是本篇的主要藝術成就。開篇僅數句便凝重地交待了唐雎臨危受命的政治背景。一句“秦王不悅”已經暗伏殺機。繼之,濃染唐雎與秦王的直麵鬥爭。開始秦王以“滅韓亡魏”威脅對方,繼之又“十倍之地請廣於君”的假情假意利誘之,隨著一聲震聾發聵的“否”和秦王的“怫然怒”,氣氛開始升溫,及至唐雎“挺劍而起”和秦王的“長跪而謝”,氣氛已達到了白熱化,劇情也推到了頂峰。從劍拔弩張轉而偃旗息鼓,這大起大落,驟開頓闔的構思布局,使曆史政事充滿了戲劇性,同時也達到了氣氛渲染的最佳效果。這就是本文藝術感染力強的緣由。

在政治矛盾焦點中塑造人物個性是該文的又一藝術成就。尤其采用對照手法使人物形象鮮明。如一個是麵對血口、威武不屈的使節,一個是色厲內荏、禍心包藏的虎狼國君。惟其互相反襯才使這一正一反的人物形象愈加奪目。

文采斐然、氣勢磅礴是該文的第三藝術成就。如“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一段更為氣吞山河之言,即驚天動地之語。而況“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