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為之謎2(2 / 2)

那麼,道家為什麼要把人民變成動物呢?因為在他們看來,所謂“太平盛世”,就應該是渾渾噩噩的。老子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也就是說,統治者稀裏糊塗,老百姓就純樸敦厚;統治者明察秋毫,老百姓就心懷鬼胎。可見為了做到混沌一片,不但要愚民,還要愚君,而且首先要愚君。

這一點,也很明確。老子說,從古至今,善於奉行“道”的(古之善為道者),都不用“道”來開發民智(非以明民),而是用來愚民(將以愚之)。因為國家之所以難以治理,就因為老百姓懂得太多(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所以,要治國,就要愚民;要愚民,就要愚君;要愚君,就得反智。如果一個君主雄才大略,聰明絕頂,還要把這聰明用來治國,那他就是一個“國賊”。相反,如果他傻乎乎的,或者裝聾作啞,甚至裝瘋賣傻,那就是天下和國家的福氣。為什麼呢?因為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統治者心明眼亮,老百姓不也跟著聰明伶俐起來?所以,就算裝,你也得糊塗。這就叫“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由此可見,道家的愚君,歸根結底是為了愚民。為了愚民,又不惜反智。這正是後世統治階級愚民政策的思想來源之一。但我們必須講清楚,後世的政策,是隻愚民不愚君。他們也不愚官,反倒要求官員飽讀詩書。這就不好把賬都算到道家頭上了。要知道,道家的觀點,是民也愚,官也愚,臣也愚,君也愚,最好上上下下都是一群糊塗蟲。

都是一群糊塗蟲又怎麼樣呢?就“上如標枝,民如野鹿”了。這就是人類原始的生存狀態。因此,道家不但反智,還要反文明,尤其是科技文明。《莊子·天地》說,有一次,子貢途經漢陰,看見一位老人在澆菜園。這老人挖了一條隧道進入井中(鑿隧而入井),用水甕裝了水,再抱著裝滿水的甕從隧道裏出來,去澆菜園子(抱甕而出灌)。子貢說,先生這不也太費事了嗎?為什麼不用水車呢?用水車,事半功倍呀!老人的臉一下子就變了,然後冷笑一聲說:一個人,如果用了投機取巧的器械,就一定有投機取巧的事情(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投機取巧的事情,就一定有投機取巧的用心(有機事者必有機心)。你以為我是不知道有水車呀?我是不屑於用(羞而不為也)!哈!幸虧莊子沒有生活在今天。他要是生活在今天,看見我們的這些電腦呀手機呀,還不得氣暈過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