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說的老聃,是否就是老子,或者說,是否就是寫《老子》的老子?不好說。但老子反對仁義,則可以肯定。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呢?因為在他看來,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也就是說,隻有當社會出了問題,比方說,六親不認了,天下大亂了,才會有孝子賢孫、忠臣良將之類的人物出來,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做典型,以便矯正時弊。相反,如果大家都是孝子,還有孝子嗎?如果大家都是忠臣,還有忠臣嗎?如果天下太平,“其政悶悶”而“其民淳淳”,還需要仁義道德嗎?顯然,社會需要孝子,是因為沒有了孝;需要忠臣,是因為沒有了忠;需要道德,是因為沒有了道德。
這是有道理的,也是很深刻的。的確,一個社會,如果個個都是好人,人人都有道德,就不需要特別提倡道德。請大家想想,什麼時候最喜歡嚷嚷要道德?禮壞樂崩的時候。什麼人最喜歡嚷嚷要道德?裝模作樣的人。李零先生說:“滿嘴仁義道德、禮義廉恥的人,一般都很缺德。”(《人往低處走》)這話我很讚成,也深有體會。至於老子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也不奇怪,因為符合他的辯證法。按照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上德若穀,大白若辱”的邏輯,最高的道德,一定看起來不是道德,是“不德之德”。
實際上老子也是這麼說的。在什麼地方?第三十八章。這是《老子》的《德經》第一章,也是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第一章,極其重要。在我看來,它就是道家的“批儒總宣言”。在這一章,老子把為什麼不要仁義禮樂的道理講透了。所以,我們要重點分析這一章,看看老子究竟怎麼說(下引不注者均見此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