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一開始就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什麼意思呢?意思很清楚:最高的道德,就是用不著道德(上德不德)。正因為用不著,反倒有(是以有德)。下等的道德,是生怕失去道德(下德不失德)。正因為怕失去,反倒沒有(是以無德)。也就是說,你越怕沒有,就越是沒有。你不怕沒有,反倒不會沒有。那麼,大家又為什麼生怕沒有呢?因為它已經沒有了。沒有了又怎麼辦?找回來。怎麼找?一靠仁,二靠義,三靠禮樂。顯然,仁義禮樂,都是道德墮落以後才冒出來的東西。這樣的東西,能是好東西嗎?不能。這就好比一個人,被毀了容。你再做手術,做得再漂亮,也無法恢複真容了。
所以,最好的仁義禮樂,也隻能算是“下德”,不是“上德”。上德與下德有什麼區別?上德的特點,是“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的特點,是“為之而有以為”。什麼叫為?就是人為,也就是做。什麼叫以為?就是心裏想做,而且刻意去做。所以,上德,就是徹底的無為,不做,也不想做。下德呢?或者做,或者想做,或者既想又做,還刻意去做。因此,下德也分三個層次:仁、義、禮。仁、義、禮,也分上下等。上等的仁,是“為之而無以為”,即行動有為,思想無為。上等的義,是“為之而有以為”,即行動有為,思想也有為。上等的禮,則是“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什麼意思呢?應,就是回應、呼應、跟著做、照著辦。攘臂,就是卷袖子、伸胳膊。扔之,就是拉扯。所謂“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就是不但行動有為,思想也有為,並刻意為之;而且,如果別人不回應,不呼應,不跟著做,不照著辦,還要卷起袖子伸出胳膊生拉硬拽,強迫別人做。這還是“上禮”!如果是“下禮”,就不知糟糕到什麼程度了!
顯然,在老子這裏,德、仁、義、禮,是由高到低、從好到壞的四個層次。德最好,仁次之,義再次,禮最壞。老子說,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就是忠信的淡化,禍亂的開端。社會一旦必須講禮,那就勢必天下大亂。禮樂製度,豈能不批判?
不過這樣一來,也就有了兩個問題。第一,禮,為什麼就這麼壞呢?第二,如此之壞的禮,又是怎麼冒出來的呢?
第一個問題,隻要列出表來,便一看就明白了:
上德 思想和行動都無為
下德 上仁 行動有為,思想無為
上義 行動有為,思想也有為
上禮 自己思想、行動都有為,還強迫別人有為
由此可見,在老子看來,無為才有德,有為必失德。越是有為,就越是失德。禮最有為,所以最失德,也最壞。
那麼,這個最壞的“禮”,又是怎麼回事?老子認為,是道德淪喪的結果。而且歸根結底,是最高道德淪喪的結果。最高道德是什麼?是徹底無為的“不德之德”,也就是“上德之德”。可惜,它後來沒有了。失去了德,就隻好講仁,這就叫“失德而後仁”。後來,仁也沒有了。失去了仁,就隻好講義,這就叫“失仁而後義”。再後來,義也沒有了。失去了義,就隻好講禮,這就叫“失義而後禮”。到了講“禮”的時候,就很糟糕,就不可收拾了。這可真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當初不丟掉“德”,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