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之謎2(2 / 2)

這就有了第三個問題:德,又是怎麼丟掉的呢?老子的說法,是因為失去了“道”。失去了道,就隻好講德。這就叫“失道而後德”。後麵的事情,就是不可遏製地滑坡: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最後是禮壞樂崩,天下大亂。看來,說到底,根本的原因,還是“失道”。因此,解救道德淪喪的唯一辦法,就是回到“道”。

那麼,什麼是“道”?

要弄清楚什麼是“道”,先得說清楚什麼是“德”。因為道與德是相對的。沒有德,也就無所謂道。德,甲骨文的字形,是一隻眼睛在看路。看路,當然是直直地看過去。所以,德有“直”的意思,也讀如直。它也可以寫作雙人旁加直,即路走得正;或者上麵一個直字,下麵一個心字,即內心正直。還有一種寫法,是上直下心再加雙人旁。無論哪種寫法,都從直得聲。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就因為德與直有關係,可以玩這個文字遊戲(請參看李零《喪家狗》)。

德的第二個意思是“得”,得到的得。德,有兩個讀音。一是讀如直,意思也是直;二是讀如得,意思也是得。從哪裏得來的呢?路上。德的字形,就是一隻眼睛在看路麼!路,也就是道,合起來叫“道路”,隻不過大的叫道(大道),小的叫路(小路)。這就是道。德,則是看路的眼睛,以及眼睛看到的東西。也就是說,德,就是從“道”那裏得到的東西;道,則是能夠讓“德”有所得的東西。老子從“道”那裏得到的東西(德)是什麼呢?無為。由此推論,道,也是無為。所謂“回到道”,就是回到“無為”。

這一點,老子自己說得也很清楚,比如《三十七章》就說“道常無為”。而且,道不僅無為,甚至根本就是“無”:無名,無欲,無聲,無形。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是:回到無為,就是回到哪裏去?無為的社會,又是什麼社會?

這就要弄清楚來龍去脈。前麵說過,老子的“德”,是從“道”那裏來的。那麼,老子的“道”,又是從哪裏來的?有人說是想象出來的,我不太同意。一個人,怎麼可能憑空想出一個“道”來,還說得頭頭是道呢?陳鼓應先生說,老子的“道”,其實是“他在經驗世界中所體悟的道理”(《老子哲學係統的形成》),這個我同意。比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可以在經驗世界得到證明。怎麼證明?西周初年,周公講德;春秋晚期,孔子講仁;戰國中期,孟子講義;戰國晚期,荀子講禮。這不正好就是一個由德而仁、由仁而義、由義而禮的過程嗎?所以有人據此認為,《老子》一書是戰國末年的作品,要不然怎麼講得這麼準?豈不真成了神?這就暫不討論了。反正,曆史上既然真實地存在著德的時代,仁的時代,義的時代,禮的時代,那麼,道的時代,也應該是曾經有過的。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社會,就是老子“道”的來源。

那麼,這是什麼時代,又是什麼社會呢?

原始時代,氏族社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