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莊之別3(1 / 1)

我認為,這就是莊子哲學的核心。莊子一生,也在實踐著他的哲學。為了生命和自由,莊子把很多問題都想得很開,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比方說,在孔子那裏極為重要的“名”,在莊子這裏就無所謂。他也不在乎自己有沒有用,甚至沒有用更好。相反,如果為了生命之外的東西去死,在莊子看來,那就可悲了。為此,他連儒家極其推崇的“以身殉國”、“舍生取義”也予以否定。在《駢拇》篇,莊子說,曆來就有人為了生命以外的事情去死。小人為了利益,士人為了名譽,大夫為了家國,聖人為了天下。這些人,事業不同,名聲也不同,但在違背天性傷害生命這一點上,是一樣的,都不可取。由此可見,莊子把個體的生命看得高於一切,它甚至高於道德追求、民族大義、國家利益、社會理想。

莊子的可貴正在這裏,莊子的問題也在這裏。在那樣早的一個時代,莊子能夠切身體會到人的“不自由”,並對這“不自由”進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貴的。但將自由理解為或解釋成不做事,不作為,則是他的局限。他不知道,自由從來就不是天賦,也從來就不屬於自然,隻屬於人類。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因為人做事。於是,人就有了“自由意誌”。正因為有“自由意誌”,他才能進行選擇。比方說,為了民族、國家、他人,放棄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孟子所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因此,見義勇為、赴湯蹈火、為國捐軀等等,並非如莊子所說,是對自由的否定。恰恰相反,如果是出自當事人的自由意誌,是他心甘情願的自由選擇,那麼,就正是對自由的肯定。在這裏,“自由意誌”四個字,是極為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以這樣一種現代觀念來苛求古人。而且,由於莊子是那樣地注重人的個體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學便充滿了聰慧和靈氣,讓人讀後心馳神往,久久不能忘懷。我同意李澤厚先生的觀點,莊子哲學,是可以看作美學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主要在文學藝術領域,道理也在這裏。

這大約就是老、莊的區別了,即老子“以無為求有為”,莊子“以無為求無為”。這正是一種辯證的關係。而且,按照辯證法的邏輯,它還將發展為第三個階段,即“以有為求無為”。我們知道,這就是禪宗。

不過這已是後話。現在要回答的,是前麵提出的那個問題:儒道兩家誰是誰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