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儒道再評價1(1 / 2)

前麵說過,儒家與道家的根本分歧,就是“有為還是無為”。那麼,道家為什麼主張“無為”呢?原因也有三個:古無為而今有為,道無為而德有為,天無為而人有為。所以,儒道之爭,也就是古今之爭、道德之爭、天人之爭。兩家的是非,亦在於此。

先說“古今之爭”。

說儒道之爭是古今之爭,其實並不準確。因為先秦諸子中真正主張與時俱進的,隻有法家。道家和儒家,還有墨家,都主張回到過去,隻不過老莊退得更遠而已。所以儒道兩家的區別,也僅僅在於“遠古還是近古”。主張“複古”,則是一樣的。

這並非沒有道理,更不是沒有原因。原因就是對當時的社會狀態不滿意。不滿意現在,就會想念和向往從前。這是很正常的心理,也很普遍的心理。問題是,當人們想念從前向往從前的時候,他們往往隻記得住從前的好處,記不住從前的壞處,而且那好處也往往被放大。也就是說,當人們把過去的時代描繪得無比美好時,這種描繪是不準確的,不真實的,至少也是不全麵的。

就說原始氏族社會,果真有那麼好嗎?未必。比如《禮記》說,那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在氏族、部落內部,可能是的。氏族與氏族、部落與部落之間,就不是了。是什麼呢?是頻繁的戰爭,頻繁的掠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本部落的領袖,開始可能是選出來的,後來就慢慢變成世襲了。部落聯盟的領袖,就更是打出來的。黃帝不是和蚩尤打嗎?炎帝不是和黃帝打嗎?誰的武力最強,誰就能當老大。甚至氏族、部落內部,也沒他們說的那麼好。什麼“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殘疾“皆有所養”,也就豐衣足食的時候勉強能夠做到。如果遇到災年,或者青黃不接,則往往是老人被拋棄,嬰兒被殺死,甚至被吃掉。這是人類學家研究的發現。為什麼呢?窮嘛!口糧不夠,隻能先保證青壯年,因為他們是生產力。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也一樣。那是因為物資匱乏,根本就沒東西可偷,閉什麼戶,又哪有遺可拾?

所以,不要把原始社會想象得太好,文明、富裕、發展、科技進步,也絕不是導致罪惡的原因。貧窮、愚昧、落後,才是萬惡之源。曆史證明,人類越是發展,越是文明,戰爭就越少,犯罪也越少。你看現在世界上的戰爭有多少?沒多少吧!為什麼呢?文明了嘛!龍應台先生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台北街頭兩輛自行車相撞都要打架。現在呢?小轎車撞了都沒事。大家客客氣氣交換一下名片就分手,剩下的事情自然由律師和保險公司去打理。可見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也就是硬道理。

原始社會既非道家想象的那麼美好,也非道家所說的那麼無為。事實上,競爭從來就存在,甚至存在於動物世界。許多群居的動物每到發情期,雄性之間就要競爭,就要打鬥。勝利者妻妾成群,失敗者孤家寡人。當然,動物之間的這種競爭比較“費厄潑賴”(費厄即不窮追猛打,潑賴即不過分認真),也就是講究遊戲規則,正大光明地進行比賽,就像體育競技。勝利者並不將對方置於死地,而是分出勝負就住手,明年開春再重來。這點比人類好,也比較像春秋時期的戰爭,不為已甚,見好就收。可見問題並不在於“有為還是無為”,而在於應該為人類的競爭,製定公平合理、文明和諧的規則。儒家的講“禮”,其實也就是強調規則和文明。所以孔子才主張“從周”(《論語·八佾》),主張“為東周”(《論語·陽貨》),主張“克己複禮”(《論語·顏淵》)。因為西周也好,東周也好,戰爭和競爭,相對而言還是比較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