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真誠贏天下,誠信定乾坤(2 / 2)

想當初,長江公司的塑膠花牢牢占領市場,營業額及利潤成倍增長,到1958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達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李嘉誠因此贏得了“塑膠大王”的稱號。為了發展自己的塑膠事業,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將塑膠花產品進軍北美,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美國和加拿大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消費水平極高,占世界消費總額的1/4強。在此之前,李嘉誠陸續承接過香港銷往北美的塑膠花訂單,但都純屬小打小鬧,遠不是他所期望的,為此,李嘉誠主動出擊,設計印製精美的產品廣告畫冊,通過港府有關機構和民間商會了解北美各貿易公司的地址,然後分寄出去。

隨後不久,北美一些公司對長江公司的產品表示出濃厚興趣,表示將派代表來港考察,並簽訂合約。

李嘉誠收到來函,立即通過人工轉接的越洋電話,與美方取得聯係,表示“歡迎貴公司派員來港”。對方簡單詢問香港塑膠業的大廠家,提出:若有時間,希望李先生陪同他們的人走訪其他廠家。

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貿易公司,銷售網遍布美國和加拿大。機會千載難逢,但還不敢說機會非長江一家莫屬。對方的意思已很明顯,他們將會考察香港整個塑膠行業,或從中選一家作為合作夥伴,或同時與幾家合作。

由於這家北美公司表示可能會選擇獨家或多家供貨商,因此供貨商之間就存在競爭關係,比的不僅是質量,還有價格、售後服務、優惠措施、結賬方式等。李嘉誠自信自己的產品質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論資金實力、生產規模,卻不敢在本港同業稱老大。與歐洲批發商做交易,既是李嘉誠的勝利,也為他帶來教訓,有限的生產規模,常使李嘉誠的希望落空。

時間給予李嘉誠隻有短暫的一周。李嘉誠召開公司高層會議,宣布了令人驚愕而振奮的計劃:必須在一周之內,將塑膠花生產規模擴大到令外商滿意的程度。

這一年,李嘉誠正在北角籌建一座工業大廈,原計劃建成後,留兩套標準廠房自用。現在,他必須另租別人的廠房應急。為了搶時間,他委托房產經紀商代租了一套占地約1萬平方英尺的標準廠房。遷廠所涉資金,除自籌的部分,大部分是銀行的大額貸款——他以籌建工業大廈的地產作抵押。

在重大機遇麵前,李嘉誠別無選擇,隻有奮力一搏。無法想像一周之內形成新規模難度有多大。舊廠房的退租,可用設備的搬遷,購置新設備,新廠房的承租改建,設備安裝調試,新聘工人的培訓及上崗,工廠進入正常運行……都得在一周內完成,一道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使整個計劃前功盡棄。

在李嘉誠與員工一起奮戰的7天7夜裏,李嘉誠每天工作20個小時以上,在他有條不紊的指揮下,工作按照進度表順利地進行著。就這一點可見李嘉誠的冒險,並非草率行事。

就在外國公司購貨部經理到達那天,設備剛剛調試完畢,李嘉誠把全員上崗生產的事,交予副手負責,自己親自駕車去啟德機場接客人。

李嘉誠已為外商在港島希爾頓酒店預訂了房間,在回程的路上,李嘉誠問外商:“是先住下休息,還是先去參觀工廠?”外商不假思索答道:“當然是先參觀工廠。”

李嘉誠不得不調轉車頭,朝北角方向駛去,他心中忐忑不安,全員上崗生產,會不會出問題?汽車駛近工業大廈,李嘉誠停下車為外商開門,聽到熟悉的機器響以及塑膠氣味,心裏才踏實下來。

外商在李嘉誠的帶領下,參觀了全部生產過程和樣品陳列室,感到非常滿意。從此,這家北美公司就此成了長江工業公司的大客戶,每年來的訂單都數以百萬美元計,並且通過這家公司,李嘉誠獲得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信任,日後發展為合作夥伴關係,進而為李嘉誠進軍海外架起一道橋梁。

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李嘉誠“塑膠大王”的美名,不僅蜚聲全港,還為世界的塑膠同行所側目。李嘉誠後來說:“當你建立了良好的信譽後,成功、利潤將會隨之而至。”

李嘉誠成功啟示: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尤其是在生意場上,最好的擔保人往往就是自己。李嘉誠的實力能有效地證明自己值得信任,更容易使別人放心地與他合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