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語錄:
我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智慧闡述:
眾所周知,李嘉誠能夠成為一代商界俊傑與其年輕時的求學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不是風雲急變,李嘉誠會沿著求學治學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時,他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可以這樣說,沒有李雲經的舉家遷徙,就沒有今日的李嘉誠。到港之後,李雲經對兒子的教育大有改觀。他不再以古代聖賢的言行風範訓子,而是要求兒子“學做香港人”。我們從李雲經身上,可以看出潮人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他們不論漂泊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與當地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可貴的是,他們及其後代,把根留在祖國及家園,不忘自己是中國人,不忘自己是潮汕人。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拜金主義盛行,錢財成為衡量人的價值的唯一標準。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李雲經麵對現實,攜長子李嘉誠果決地走出象牙塔。首要的交際工具是語言。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汕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在香港,不懂廣州話寸步難行。香港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這是香港社會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李雲經要求李嘉誠必須攻克這兩種語言,一來立足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將來假若出人頭地,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上流社會。
李嘉誠把學廣州話當一件大事對待,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學不輟。他年紀輕,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廣州話。困難的是英語關。李嘉誠進了香港的中學念初中。香港的中學,大部分是英文中學,即使是中文中學,英文教材也占半數以上,這是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的結果。從客觀上講,有助於提高港人商業文化的素質。香港之所以能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與港人的整體英語水平分不開。懂得英語,能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從事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然而,李嘉誠不再是學校的驕子,他坐在課堂聽課,如聽天書,不知所雲。其他同學,從小學起就開始學英語。李嘉誠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難言的自卑。
李雲經詢問兒子上學的情況,他說:“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學會英語不可。”李嘉誠點點頭,領會父親的苦心。且不論個人的前途,就憑學費來之不易這一點,他也會以苦讀上進來報答父恩母愛。數十年後,每當回憶起父親生病不求醫,省下藥錢供他讀書,母親縫補漿洗,含辛茹苦維持一家生計……李嘉誠都不禁神色黯然。
李嘉誠學英語,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學放學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他怕影響家人的睡眠,獨自跑到戶外的路燈下讀英語。天剛蒙蒙亮,他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念念有詞,還是讀英語。後來父親過早病故,他輟學到茶樓、到中南鍾表公司當學徒,在每天1O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也從不間斷堅持業餘學習英語。功夫不負苦心人,幾年後,李嘉誠熟練地掌握了廣州話和英語這兩門語言。在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誠接受采訪時還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在日後的商戰風雲中,廣州話和英語使李嘉誠受益匪淺。不能說語言與經商風馬牛不相及,試想,如果不懂廣州話,且不說難以在商場自由交往,就是生存質量也要大打折扣,賺錢從何談起?英語更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長江塑膠廠創業的過程中,李嘉誠就憑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商直接接洽,而贏得了使長江塑膠廠起飛的訂單,而李嘉誠之所以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膠花大王”,其契機就源自李嘉誠從英文版的塑膠雜誌獲取了可貴的信息。至於李嘉誠後來大規模的跨國經營,就更離不開英語了。
做任何事,都不能缺乏實在本事,更離不開自己的能力。要為自己打開一條人生通道,自主的學習精神必不可少。
李嘉誠成功啟示:
過人的能力,加上實實在在的真誠,並把握恰當的時機,是幫助你逐步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稍不留神,經受不住品格的考驗,再好的機會也會從你手裏溜走。機會總是隱藏在周圍的瑣碎小事裏。從最基本的小事做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