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個生意人,他縱橫商海、叱吒風雲,這與他的處世為人之道有很大關係。李嘉誠總是把做人放在求財的前麵,奉行以和為貴、廣結善緣的處世哲學。有時候他也會為這種處世哲學吃不小的虧,但到最後人們發現,這種處世哲學使李嘉誠看起來頂不起眼,卻又極具殺傷力。李嘉誠一句話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訣:多栽樹,少種刺;多鋪路,少拆橋。
李嘉誠語錄:
在別人無助的時候,幫一把,是最有益的。
智慧闡述:
1978年9月底,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的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這是李嘉誠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祖國首都;也是他逃避戰亂遠走他鄉的幾十年後,第一次踏上祖國內地的土地。
那時的李嘉誠,已是香港頗有名氣的實業家,正處於邁上本港巨富“三級跳”的助跑階段。除了有關官員,北京沒有誰知道李嘉誠,就連香港商界泰鬥包玉剛,在大陸也鮮為人知。
李嘉誠急需了解祖國內地,內地也需要了解這些在海外建功立業的遊子。正值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李嘉誠從首都人的精神麵貌上,預感到中國將會發生巨變。
同時,他又從街景、車流、人們的服飾等表層現象,看出內地的貧窮落後。首都如此,鄉村就更不消談。他透過傳媒,對內地貧困並不陌生,現在親眼目睹,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該為祖國為家鄉做些什麼?這一問題時時縈繞他的心中。
這年底,李嘉誠從家鄉的來信中,獲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戶”,或露宿街頭,或擠在臨時搭起的矮棚籠屋棲身。李嘉誠深為不安,馬上複函至家鄉政府,提出捐建“群眾公寓”以救房荒之急。
幼時,李嘉誠隨父讀過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捐建群眾公寓,雖不可根本上解決房荒,也算是為家鄉父老盡了綿薄之力。群眾公寓共9棟,4~5層不等,建築麵積1?25萬平方米,安排住戶250戶。李嘉誠共捐資590萬港元,工期分幾年完成,陸續遷入新居的住戶無不歡天喜地,有位新住戶在門聯上寫道:“翻身全靠共產黨,幸福不忘李嘉誠。”
1979年,李嘉誠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當晚,在潮州市政府舉行的茶話會上,李嘉誠說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話:“我是1939年潮州淪陷的時候,隨家人離開家鄉的,到今天已經有整整40年了。40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鄉的土壤,雖然一路上我給自己做了心理準備,我知道僻遠的家鄉與燈紅酒綠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的,但是我絕對沒想到距離會是這麼大。就在我剛下車的時候,我看到站在道路兩邊歡迎我歸來的,我的衣衫襤褸的父老鄉親們,我心裏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說話,也什麼都說不出來,說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李嘉誠說到這,已淚水潸然。
回港後,李嘉誠與家鄉飛鴻不斷,他在信中懇切地說:“鄉中或有若何有助於桑梓福利等,我甚願盡其綿薄。原則上以領導同誌意見為依歸。倘有此需要,敬希詳列計劃示告。”“月是故鄉明。我愛祖國,思念故鄉。能為國家為鄉裏盡點心力,我是引以為榮的”,“本人捐贈絕不涉及名利,純為稍盡個人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