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慈善的豐碑,愛的承諾(2 / 2)

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大大改善了潮州醫療條件。其後,李嘉誠積極響應市政府發起的募捐興建韓江大橋活動。李嘉誠捐款450萬港元,名列榜首,莊靜庵(其舅父、嶽父)居其二,陳偉南(香港屏山集團主席,飼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萬人民幣,大橋於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橋東側筆架山,有一座韓江大橋紀念館,在捐資芳名榜中,李嘉誠彩色大照位於正中。

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萬~150萬港元不等。

李嘉誠慷慨解囊,善舉義行,在家鄉廣為流傳。尤令人稱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調。他不同意用他的名字為潮安、潮州兩醫院命名。1983年元宵節,家鄉政府有多項包括潮安,潮州醫院在內的工程落成與開幕剪彩儀式,李嘉誠不願參加剪彩活動。最後在有關領導的多次勸說下,才在開幕前的一分鍾趕到醫院剪彩。

李嘉誠的善行又豈止在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贈100萬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萬港元,並表示從1992~1996年間,陸續捐贈6000萬港元。1987年,他向中國孔子基金會捐款50萬港元,用於讚助儒學研究,該基金會在山東曲阜為李嘉誠樹碑立傳。1988年,他給北京炎黃藝術館捐款100萬港元。同年,捐200萬港元資助汕頭市興建潮汕體育館。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11屆亞洲運動會。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誠邊用早餐,邊聽廣播,驚悉中國華東地區發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災。他立時用電話與長實係4家公司的首腦聯係,取得共識後,即通知新華社香港分社,以長實、和黃、港燈、嘉宏4公司的名義,捐出5000萬港元賑災。數日後,李嘉誠得知汕頭遭遇強台風災害,即以個人名義捐500萬港元予汕頭市政府。

李嘉誠在廣州市、廣東省的其他地方,先後有數千萬港元的捐款。較大的捐贈項目有:認捐1000萬港元,資助廣州市科技進步基金;以公司名義,捐助1000萬港元予廣東省教育基金會。

汕頭大學的建立,是李嘉誠在祖國義舉的一塊豐碑,從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額逾20億港元。

2008年5?12汶川地震後,李嘉誠捐款1?3億元人民幣。

李嘉誠成功啟示:

生意做的再大,也要關注國家的發展和地區的發展,關注大局、為大局的穩定發展盡力是李嘉誠一貫的作風。從商業角度來看,李嘉誠的善舉是他商業活動中的無形資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無形資產要比有形資產更昂貴更具價值。

(本章完)